在關注民生和環境中實現共贏——中化集團的國際化之路 |
時間:2016-03-21 來源: 視力保護色: |
從中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國有外貿企業之一,到后來獨家專營局面被打破,發展遭遇嚴峻挑戰,再到如今25次入圍世界500強……近十余年來,中化集團積極開展國際化經營,促進當地民生、環境保護與企業發展共贏。 25次入圍世界500強 3個月前,中化集團與白俄羅斯鉀肥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今后五年,中化集團下屬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將從白俄羅斯鉀肥公司采購鉀肥貿易總量約400萬噸。 多年來,中化集團經營石油、化肥等商品進出口貿易,但隨著外貿經營體制變革,企業發展遭遇挑戰。中化著力從貿易代理型企業向營銷服務型、產業服務型企業轉型。 中化集團總裁助理、中化國際董事長張增根介紹,2008年以來,中化核心產業國際化步伐加快。收購孟山都東南亞六個國家一個地區酰胺類業務;并購新加坡上市天然橡膠種植公司GMG,以其為平臺收購泰國德美行公司、參股比利時SIAT公司;收購在英上市能源企業Emerald公司,收購巴西海上Peregrino油田40%權益和美國Wolfcamp南部頁巖油氣資產40%權益。 截至去年底,中化在11個國家擁有39個油氣合同區塊,去年權益油氣產量近2700萬桶,石油國際貿易量7700萬噸;農藥出口及分銷業務覆蓋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國、泰國、西非擁有天然橡膠加工廠,去年天然橡膠銷量超過80萬噸,市場份額全球前三。去年境外資產總額超過2500億元,占集團總資產比例超過70%;實現利潤近60億元,約占集團利潤總額一半。在今年“世界500強”榜單中,中化集團列第105位,第25次入圍世界500強。 一只鳥的故事及思考 “我們在非洲建立橡膠種植園時,國際環保組織問了一個問題:你們把森林砍了,鳥上哪兒去?”中化國際GMG公司副總經理馬德有說,對于這個問題,中化國際早有答案。嚴格采用歐洲標準,考慮動植物多樣性,尤其是珍稀物種保護,注重建立綠色循環經濟體系,設立原始森林保護地。 “我們在非洲一塊已經獲批的土地上發現了大象、大猩猩,立刻封閉了該區域,重新評估是否要保留野生動物保護區。”中化國際總經理覃衡德說。 在美國,中化集團承擔起美農化關閉后的環境治理責任和環境監測工作,作出50年環保承諾;在巴西,中化集團Peregrino油田投產至今未發生溢油事件,注重海洋生物保護。 中化作為聯合國全球契約成員企業,致力改善當地民生。提供工作機會,為周邊村莊居民興建房屋,建造醫院,教授蔬菜、水稻種植技術,建設學校、教堂,供水通電。在哥倫比亞,出資培訓120多名婦女從事生產、繪畫和珠寶制作等技能;在喀麥隆等國發展天然橡膠種植和加工業,每年投入超過200萬美元用于公益事業。 “我們相信,只有注重環保、切實改善民生,企業發展才能長久。”張增根說。 “銀行和種植園之間,我選擇了種植園” “我從中國留學回到喀麥隆時面臨兩個職業選擇,一是喀麥隆當地銀行,二是中化喀麥隆種植園,我選擇了后者。”喀麥隆青年阿邦達說,中化SUDCAM公司總經理、馬來西亞華僑汪治誠起早貪黑給他印象頗深。 在國際化轉型中,經常容易出現兩種情況:完全依靠原有團隊,原有團隊與期望差距較大,戰略目標存在分歧;完全依靠派出團隊,但派出人員能力經驗欠缺,文化沖突加劇。 覃衡德表示,公司采取“3、3、3”制度,即在人員結構中分別有1/3的中國員工、1/3的國際化人才和1/3的當地員工。 “開放的人才結構才能做好國際化經營。中化人每到一個新地方,不但要學會當地語言,還要知道基本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面子、里子都懂,才能共同成長。”張增根說。 展望未來,中化集團戰略規劃部副總經理李延超表示,中化的國際化經營戰略將隨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和產業轉型升級進行相應調整。“資源是要堅持的,未來還將在技術、人才、品牌、經驗和文化融合方面著力,給當地社會帶來價值,實現共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