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金融”應該是服務,實實在在的服務,服務于與美好生活有關的人,有關的產品與產業,有關的藍天白云和青山綠水,或許可以叫它“新金融與美好生活”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這樣描述現代金融的作用:假如必須等待積累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資本集聚)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
在經濟全球化推動下的大生產、大流通、高科技發展進程中,從傳統信貸發展起來的現代金融以強大的創新動力創造出債券、股票、外匯、保險等日益豐富的金融工具,其力量越來越強大。它可以改變公司實力、國家地位、世界格局,也可以制造出讓人緊張、瘋狂、絕望的金融危機。歷經風雨,金融的力量不但未被削弱,反而日益壯大,趨向“好的金融”。
對中國金融業來說,2017年是與過去迥然不同的一年,這一年的高頻詞匯是 —— “脫虛向實”和“回歸本源”。的確,中國金融行業改革開放后步入快車道,但也有相當多的金融機構將大部分精力花在尋找套利的機會上,而不是解決客戶對金融的需求問題。2008年次貸危機之后,公眾對金融的評價相當一致,即“脫實向虛、金融空轉”。究其原因,有人說是因為金融貪婪嗜血、嫌貧愛富,但以商業邏輯上考量,這卻是金融資本追求配置效率和資產安全的客觀表現,也是金融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我以為,上述問題的出現,是金融業的資本杠桿這一行業天然屬性與服務社會生產與消費這一功能屬性在長期運作中出現失衡而導致的結果;也是金融行業在逐利的過程中特別是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逐漸忘卻了服務這一金融行業本源的初心,過度沉迷于加杠桿游戲,導致金融資產泡沫越來越多,而一旦泡沫破滅,則跌入金融危機深淵,萬劫不復。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席勒有一本書叫《金融與好的社會》,將追金逐銀的金融活動與好社會聯系起來,將金融提升到道德的高度,給了我們一個重要啟示:一定會有這樣一種金融,它的存在有助于實現人、經濟與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金融也是有理想的,金融的本源就是服務實體,就是帶著利他主義精神的。十九大為中國金融行業發展定調,我們看到了“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指向,更看到了美好生活、制造強國、美麗中國、投資創新、金融改革給金融業回歸本源創造的無限機遇,產業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必將蓬勃發展。中化金融要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實現超越發展。
中化的金融業務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獲取的金融牌照多因偶發機緣,戰略方向不明確,各牌照與產業的聯系不緊密,在大金融行業盡享金融杠桿餮饕盛宴的大背景下,各牌照只能以賺錢、生存為目標,以在加杠桿市場中分利為手段,竭力在飄忽不定的市場中拼殺,導致兩種結果:一方面,探索發展出一些完全市場化的金融服務業務,從實踐中摸索出一條以服務特定產業為本的發展之路,具備了很強的市場化發展潛力;另一方面,一些業務因屬于跟隨加杠桿性質,缺乏服務功能、缺乏與產業或終端客戶的緊密聯系而生存根基不穩。同時,因缺乏統一的戰略引領,各牌照限于有限功能各自為戰,缺乏圍繞客戶展開全面服務的協同能力,金融服務集中于債性融資,缺失產業金融投資能力,缺乏將資產轉化為金融投資者需求的金融產品的能力,缺乏金融產品營銷能力,缺少動力應用先進科技技術改造業務模式。總之,中化金融業務市場化發展水平不高。
2017年中化金融業務取得了不俗的經營業績,創造出近年來最高的成長幅度。與此同時我們也在探索新時代下該怎樣做金融,怎樣回歸金融本源,怎樣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實踐的成功與挫折給我們的共識是:“好的金融”應該是服務,實實在在的服務,服務于與美好生活有關的人,有關的產品與產業,有關的藍天白云和青山綠水,或許可以叫它“新金融與美好生活”。
我們做有溫度的金融。最近經常聽到這樣的爭論:未來到底是傳統金融的天下,還是金融科技的天下?其實這是個偽問題,是典型的B2C思維。未來應該是C2B,是用戶的天下,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以用戶為核心構建服務生態。用戶層面的感受將是更加透明、便捷與普惠。普惠金融中的普,不是在某村、某個合作社建立一個標桿,而是指真正的規模化。今天的中國,移動支付不但非常普及,而且非常實惠。在美國這樣金融發達的國家,收單費率仍然高達3%,而中國的支付費率已經降到了千分之六甚至更低。移動支付也很安全,傳統銀行卡的資損率是萬分之二,而移動支付僅百萬分之幾。既普且惠,既安全且好用,移動支付已經成為數億老百姓的一種生活方式。數字技術帶來的不止是支付的便利,而且是史無前例的信用積累速度。實體經濟不僅包括大企業這些主動脈,更有如毛細血管般千千萬萬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和創業者,而他們獲得金融服務的關鍵障礙就是信用缺失、信任缺失。現代數字技術使金融有能力穿透個體企業的信息屏障,從供應鏈整體把握信用,以供應鏈大數據對抗個體信用風險,金融終將走下“高大上”的神壇,走進眾多的中小企業和遍布城鎮鄉村的千家萬戶。
我們做有責任的金融。這個責任就是以良心和使命服務于與美好生活有關的一切。中國用20年時間實現了別國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成就,也產生了超過環境負荷的污染物。發展要提速,環境治理更要加倍提速,這才是協調發展,而協調發展需要金融的力量。利用金融的資本集聚和產業投資功能,利用金融的資本杠桿和資本分層技術,在滿足多層次投資者資本收益的同時,將眾多的社會資本匯聚于有利于環境可持續的產業、產品和技術,運用市場化的管理手段、治理機制讓“聰明錢”發揮作用,讓資本在市場的選擇中發揮擇優汰劣的作用,在把握住資本良心的同時,將資本配置出效率。
我們做回歸本源的金融。金融的本源是資金媒介服務,金融企業的所有努力和一切資源都要圍繞著兩件事做文章:一是抓住經濟實體的資產,為其融資,二是抓住有錢人的錢袋子,為其理財。這個過程必須有效率,即以最短的路徑完成這一過程,最大限度減少交易成本。這就需要金融企業必須熟悉實體經濟運行;必須有將實體資產轉化成投資者需要的金融產品的能力;必須努力實現金融產品的多樣性、標準化、證券化和數據化,從而提升金融資產的流轉效率和風險跟蹤能力;必須建立如同工業品營銷一樣強健的營銷體系,把合適的金融產品大規模的銷售給有需求的投資者。
以上均是金融業的大勢所趨。順應大勢,我們將在2018年著重發力以下領域:
發力消費金融服務。走出同業、走進實業,充分發揮已取得市場優勢地位業務的潛能,通過建立消費金融生態圈提升市場控制能力,擴充服務空間,追求成為消費金融領域的市場領導者。
發力產業金融服務牌照。抓住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多元發展的趨勢,以緊貼產業鏈上下游客戶服務、完善產業鏈金融服務內容為目標,擴充必要牌照,使產業鏈金融服務牌照系列化,建立未來不斷創新金融產品的機構條件。
發力產品和科技創新。抓住金融資產證券化和數據化的趨勢,猛攻金融產品標準化、證券化研發創設,猛攻金融互聯網和金融科技,追求以創新和效率站在行業前列。
發力市場營銷。市場化企業無不重視營銷,中化金融2018年要開始著力打造金融產品營銷系統,建立協同系統和機制,讓實體資產獲取—金融產品創設—金融產品營銷成為有機結合的完整鏈條,追求以“鏈條優勢”壓制“單體優勢”;讓一切接觸投資者資源的部門在一致的營銷策略下積極行動,讓最大比例的實體資產通過“我們的”營銷體系大規模的銷售出去,減少對其它金融機構的營銷依賴。
發力人才戰略和機制改革。未來的發展需要太多的創新、協同,想干成一流的事業,勢必需要一流的人才,體制機制不能成為阻礙。我們要積極鼓勵創建新體制和體制外創新,要有“打破組織、體制和思維的邊界,人才在哪里,我們就在哪里”的心胸和決心。
發力金融投資。突破債務金融的思維和能力邊界,大力建設金融投資能力,可以多平臺賽馬,在競爭中讓能者脫穎而出,讓“聰明錢”機制發揮作用,用金融投資的成功帶動更大范圍和規模的全面金融服務。
縱觀人類歷史,每一次通訊技術升級都會使金融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而當下就是數字技術大變革時代,時代為普惠金融規模化帶來了可行性。移動互聯正深刻改變金融接觸、服務用戶的成本和效率;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的結合,正深刻改變了解用戶、甄別風險的成本和效率;數字技術的發展,在重構生產經營模式的同時,讓金融和實體經濟結合得更加緊密。
同時,數字時代是一個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崛起的時代,數字時代的市場化機制將改變商業模式甚至商業精神,隨之而來的是不一樣的新金融精神——從華爾街之狼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我們做新金融就是要讓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產業都能夠獲得好的金融服務,讓金融更有溫度、更有責任、更符合發展邏輯,賺錢只是這個努力的自然結果。
2018年,中化金融必定“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