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O”來自丹麥語“LEgGOdt”,即“玩得快樂”。1932年,丹麥比隆的木匠奧勒·克里斯第森開辦了一個玩具作坊,也就是樂高公司的前身。前15年,公司專注木質玩具的制作。自1947年,樂高開始制作塑料玩具,歷經十年研發,經典的塑料積木“凸起+孔”結構就此誕生,并擁有期限為30年的專利保護。創新與改變貫穿著樂高集團85年的發展歷程,即使這個過程并不一帆風順。
“我們需要的不是另一個玩具,而是一種娛樂系統。”樂高第二代領導人哥特弗雷高瞻遠矚,為這個積木王國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眾多不同主題系列的積木套裝研制成功并銷售出去,公司規模每五年翻一番。
顛覆就在一瞬間。1988 年,“自鎖積木”專利到期,各種廉價仿制積木合法地進入市場,這預示著市場殘酷競爭局面的開始。1998年,樂高歷史上第一次虧損。2003年底,樂高跌落谷底,現金流為負1.6億美元,負債約8億美元。內部產品調查數據顯示,94%的樂高套裝不盈利。因為過度追求創新,樂高被盲目擴大的產品線壓得喘不過氣來,種類繁多的新業務反而將企業核心價值大大削弱,一度面臨破產清算的危機。
戴維·羅伯遜在其《樂高:創新者的世界》一書中詳細記錄了樂高的重生。2004年,34歲的克努德斯托普擔任CEO,在他看來,創新必須圍繞核心競爭力。對于樂高而言,則是需要回歸到小小的積木之上。“三步”戰略快速實施 :第一步求銷量(生存),第二步求利潤,第三步求發展。
樂高的重生,是一個回歸初心的過程。漸進式的創新,幫助樂高走出低谷。2008年至2010年,樂高的利潤增長甚至超過蘋果公司。商業策略大師哈默說:“創新,就是一項概率游戲,你做得越多,你就越有機會獲益。”樂高明白這一點,也證明了這句話。
作者以內部視角講述樂高公司在絕境和昌盛之時的創新轉型,在他看來,樂高之所以能成為全球利潤增長率最高的公司,得到無數粉絲的狂熱追捧,依舊是因為創新。
中國經濟的未來取決于擁有一批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而強大的企業無一不是懂得創新者。現實中,不少企業創新乏善可陳,其需要的不僅僅是創新,更是有效的創新管理。唯此,才能真正發揮創新在提高企業業績和持續競爭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樂高重生,對于個人發展、企業管理者乃至企業轉型升級,皆有很大的啟示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