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化集團的轉型史是一條滔滔奔騰的大江大河,可以說正是匯聚了很多個中化河北這類轉型的涓涓細流,才成就了今天的面貌
蘇靜
本刊記者
從北京西站出發,乘坐1個多小時高鐵到達石家莊,就可以見到那里的一個“老中化”——中化河北。如果你是一個“新中化”,你一定要認識一下它:1974年成立、1988年成為中化集團全資子公司,中化河北擁有厚重的歷史積淀,是中化內最具“代表性”的單位之一。
如果你是一個“老中化”,那你更得重新認識一下它:涉足領域要么全球第一、要么行業領先,現在的中化河北給人的印象是“小而美”。你或許難以想象,二十年前的中化河北,從事的還是番茄醬、礦產品、化工品等多元化、附加值不高、賺差價、以傳統貿易為主的業務。那么,中化河北是如何實現脫胎換骨的變化呢?
艱難轉型,戰略聚焦
作為一家老外貿企業,中化河北成立之初主要是按照國家的原油配額政策做石油貿易。外貿代理制改革后,公司開啟轉型之路,從依靠原油配額到自主業務開發,中化河北在市場的摸爬滾打中進行 了多種嘗試,可以說中化河北的業務轉型也是國家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一個縮影。
從2003年開始,中化河北一步一個臺階,積極進行戰略轉型。經過不斷調整、精簡機構和自主業務開發,2006-2008年期間,公司逐漸形成礦產、精細、番茄、農化、丙烯腈五大主營業務格局。2009年,農化、丙烯腈業務納入集團整體業務整合范疇。2011年,逐漸轉化為“1+2”模式,即1個專業領域——精細化工,2個支撐——礦產材料和番茄食品。
隨著集團聚焦戰略的要求,中化河北逐漸向精細化工主業聚焦,2015年開始,中化河北逐步穩妥退出礦產材料和番茄食品兩個非主業經營。2017年中化河北整合進入化工事業部高性能材料事業部板塊后,積極融入和承接事業部戰略,確定了“新功能材料和鋰電材料雙輪驅動”戰略。同年,中化河北旗下中化滏恒、中化鑫寶引進化工事業部杜邦安全管理體系及SES卓越運營體系,產業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別看中化河北規模不大,但它深耕精細化工及新功能材料行業,目前磁縣產業基地的三個工廠互為產業鏈上下游,擁有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洗油加工能力,洗油分離產品品種最多,產業鏈最全,四爐五塔工藝先進,產品品質居世界前列。在多個精深加工產品上,細分領域領先,體現環保綠色、生命周期長、可持續發展能力強、投資回報高等特點。
優勢產品,技術引領
“新功能材料為中國制造賦能”,中化河北今年提出的這個使命并不是在說大話,來認識一下它引以為傲的一些產品。
DMN,土豆抑芽劑,全球獨家產品。它是馬鈴薯皮中天然含有成分,主要應用在馬鈴薯種薯及加工薯的儲存上,且具有綠色、可逆等特點。經過評估,歐盟已要求成員國在2020年10月8日因膳食風險全面禁止使用CIPC(目前廣泛在用產品),DMN正在快速占領CIPC替代市場,經過七年的研發,從小試、中試到產業化,中化河北現有100噸DMN生產裝置,800噸裝置在建,總投資1.11億元,預計內部收益率49%,市場占有率100%。
WBT,光引發劑,具有全球獨家供應商地位。WBT以芴(一種多環芳烴)為原料,主要用于光固化印刷油墨及印刷線路板用阻焊油墨,相比目前廣泛使用的傳統光引發劑,WBT無毒性、無味、無升華、熱穩定性更好。比如,我們在食品包裝袋上印刷圖案,添加WBT的涂料具有無毒速干的特性,既方便生產者制作,又有益于消費者健康。項目總投資1.06億元,預計內部收益率26.99%。
從市場地位來看,中化河北其他產品如PPP、PDC、9-FLN等產品市場占有率全球前三。其中PPP作為精細化工中間體,主要應用于農藥領域,中化河北現有裝置產能700噸,市場份額70%,且具有環保優勢。
從產品貢獻度來看,中化河北雖然規模僅為千噸級,但毛利達到千萬以上的產品有6個,分別是DMN、PPP、CHD、PDC、工業芴及喹啉。這些新功能材料相當于“工業味精”,用量雖然不多,但卻能大大提升下游產品的性能,甚至不可或缺。在中化河北的產品研發儲備梯隊中,不乏國內首創或突破國際壟斷的新產品項目。
在煤化工技術最先進的日本和德國因缺乏煤資源逐步退出煤化工領域之后,擁有煤化工精深加工的新功能材料產品加工技術能力的公司在行業中鳳毛麟角。中化河北背靠國內豐富的區域煤焦油資源,尤其是獨有的芴、喹啉、甲基萘資源,其中具有獨特的、且不可替代的芴系新功能材料優勢產業鏈,可形成WBT、OLED材料和光學樹脂材料,主要應用于液晶顯示、手機鏡頭等領域。
再以“新功能材料和鋰電材料雙輪驅動”戰略中的鋰電材料為例。2017年,中化河北決定布局“鋰電池回收”。公司用 了兩年的時間做 了一件最重要的事——遴選技術。
目前行業中具有規模的鋰電池回收工廠大多采用火法回收或者濕法回收,大致就是將廢舊鋰電池或電池包高溫燒掉,或者粉碎后用化學制劑溶解提煉。
如果說這些方法是在“囫圇吞棗”,那中化河北的技術就是將廢舊鋰電池“庖丁解牛”。
中化河北與中科院聯合研發,采用行業首創的機械活化技術,退役電池不需要進行破碎,而是通過不斷切割和濕式浸離,將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鋁箔、銅箔、電解質、隔膜整體分離,進一步分選回收。回收的正負極材料經分離、活化、合成,鎳鈷錳鹽可直接用于新正極前驅體的生產。回收的石墨、鋁箔、銅箔可以再生使用,實現了廢舊電池材料的內部循環利用。
這樣做一是最大程度提高了廢舊電池回收的經濟價值,實現吃干榨凈;二是安全環保可以得到更高標準的保障。該項目獲批京津冀試點示范項目,生態環境部“無廢城市”先進適用技術。
中化河北下屬中化鑫寶廠區
擅做減法,科學至上
對于中化河北近年來的轉型,中化河北黨委書記、總經理趙彩軍總結出幾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擅做減法,明晰戰略發展定位。中化河北近10年的發展,是從五項主營業務,到“三駕馬車”,再到兩輪驅動,是一種“聚焦型”的發展方式,在集團整合和自身優化中一步步聚焦,形成了“專精特新”,即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特點。
二是科學至上,構建科研三級體系。中化河北不斷加強科研投入力度,形成以合作研發機構、石家莊技術中心、產業研發中心為核心的三級研發體系:一級是合作方,也就是外腦;二級是自己的研發中心,讓產品工藝落地;三級是工廠 ,在實踐中研究怎么技改、怎么降本增效。
“作為精細化工企業,跟在別人后頭沒有出頭之日。產品的科技水平最起碼要引領4-5年。”中化河北主管科技工作的副總經理林長海認為,中化河北不能走規模取勝之路,用管理手段、科技頭腦創造利潤,才是實打實的核心能力。
三是嗅覺靈敏,發揮貿易企業優勢。中化河北“破而后立”,此前頂住壓力孵化的新項目帶來 了近兩年的業績突破性增長。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碰運氣,但中化河北自有“好運來”的邏輯,即產品的選擇從客戶需求中來,從貿易經驗中來,從行業信息中來。
負責研發的林長海雖然是化工科班出身,但30多年前,他的工作也是開啟于貿易。“市場信息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在談貿易中會問幾個問題:客戶是做什么的?產業鏈是什么樣的?客戶的生產中,他們還需要什么?我們很多的產品項目、投資項目目標都是這么一步步聊出來的。”
奮斗底色,未來可期
“中化河北通過轉型,走上了精細化工企業應有的樣子。”2020年是中化河北的“戰略發展年”,也是實業利潤貢獻超過貿易貢獻的第一年。在過去的兩年,中化河北利用研發成果孵化新項目, WBT、CHD、鋰電池回收、DMN擴產四個項目,從小試到中試到產業化,集中釋放 了積蓄的能量。2019年中化河北責任利潤同比增幅63%,完成預算134%;2020年責任利潤預計同比增幅106%,完成預算155%。
目前,到2025年的新項目規劃中,中化河北共計有15個項目,每年都有新項目完成小試、中試、投資審批及生產建設,形成梯隊式發展。隨著項目沿著戰略規劃、儲備梯隊不斷投產、擴產,公司進入了良性發展狀態,預計2021年利潤增長率超出30%以上。
然而,回顧起這些“小清新”的發展背后,卻不是那么“小確幸”。中化河北的轉型,不可謂不痛。原本一些主營業務被徹底砍掉,真是痛入骨髓。當年,中化河北的番茄業務,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條線團隊都需要妥善安排。礦產品方面,上游對接的是國際知名礦山,下游合作的是國內大型鋼廠 ,轉型過程中也面臨不少履約、訴訟風險。最困難的時候,一年利潤只有1000多萬元,2017年人均薪酬是化工事業部下屬企業的最后一名。加之在京津冀地區,石家莊本身對人才的吸引力就有限,項目人才引進也困難重重。
中化河北的研產銷模式也培養了一批工程化、產業化的隊伍。負責WBT和CHD項目實施的中化滏鼎常務副總經理倪海濤表示,這兩個項目與中化河北產業鏈密切相關,在實施過程中也充分發揮 了團隊特有的優勢。
趙彩軍在中化河北耕耘數十年,正如她的名字一樣,生生帶出了一支勇于拼搏的鐵軍。
“我那個時候壓力大、脾氣也大。一開民主生活會,年輕同事們就給我提意見,讓我少發脾氣。”趙彩軍笑著說,“但我在這個位置上,就有這個責任,一定要帶著大家發展,我必須要把新項目、新機會擴展出來!”
在趙彩軍看來,支撐公司克服轉型期間巨大壓力和困難的,是中化河北集體的堅定。“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團隊,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細分領域領先。”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石油價格暴跌、匯率起伏波動,中化河北都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腰桿子就是由好產品撐起來的。”
技術攻堅、項目孵化,是一個“不能心急”的積累過程。精細化工產品一定要遵循科學發展規律,不要覺得投資就馬上要見效。中化河北的DMN產品,7、8年前就跟日本合作,從小試到中試一路研發,然后堅持 了4、5年只有20、30噸的年產量,經歷 了在國外注冊、舊有產品迭代等過程,一直到2019年才擴大到100多噸的產量。
“現在的一些成績,不是目標,只是過程中的一點追求。”趙彩軍說,中化河北的近期目標,是3年實現3個億的利潤。對于未來發展,趙彩軍認為目前還有不少困難要克服,例如雖然三級科研體系已經建立,但缺乏學科帶頭人;雖然定位新功能材料,但主要集中在中間體和材料單體,對終端應用領域材料的研究不夠。
公司未來主要的創新和改革方向,主要將集中在科技研發和管理創新。2020年,中化河北投入4000萬研發費用,2021年這個數字將達到7000萬;在管理模式上,將實現項目制到IPD模式的過渡。
中化國際總經理助理、高性能材料事業部總經理余紅濤認為,中化河北在鞏固現有產業地位基礎上,中長期發展戰略還是要繼續做好產業鏈延伸,逐步確立和鞏固在功能性中間體、功能性助劑、芴系功能材料、特種功能樹脂材料、硼素功能材料等細分領域的國內領先地位,成為中化體系“小而精”的精細化工業務平臺。“中化河北還會積極融入化工事業部新能源戰略,研究鋰電材料資源機會,切入鋰電池回收領域,為中化新能源產業鏈閉環作出貢獻。”
如果說中化集團的轉型史是一條滔滔奔騰的大江大河,可以說正是匯聚了很多個中化河北這類轉型的涓涓細流,才成就 了今天的面貌。相信“小而美”的中化河北,將繼續在“科學至上”理念引領下,不斷釋放潛力、發揮動能、加速創造,期待它開啟下一個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