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扁擔”這個說法,我第一次聽到是在今年集團黨組會上寧董事長傳達全國兩會精神時講的。董事長告訴大家,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講了一個“金扁擔”的故事:當年在陜北黃土地,鄉親們談起在吃飽吃好的基礎上,最大的期盼就是“將來干活挑著金扁擔”;總書記說,這個“金扁擔”就是農業現代化。
去年4月初,集團辦公室與農業事業部共同組織了“媒體走進中化MAP活動”。當時我作為帶隊人,率領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等十余家媒體的記者們,一起前往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半島,去觀察、走訪、報道當地MAP技術服務中心和示范園的情況。
雷州是我國大陸最南端的城市,四季溫暖濕潤,適宜多種熱帶水果及蔬菜生長,但一直以來這里的農業種植水平不高,遇到用肥、用藥不科學等諸多問題。針對這些痛點,中化農業人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推廣智能配肥與水肥一體化設施,引導農戶科學用肥,實現減肥增效;二是引入無人機飛防、土壤墑情檢測等科技手段,為當地農戶提供智能化精準服務,減少高毒農藥使用,提高用藥效率;三是推廣“公司+服務中心+合作社+農戶”的訂單種植模式,為農戶解決產品銷售難題。他們還建了一個示范園種番薯、種辣椒,“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我們到那里時,農場、田間、果園里,到處都是一片繁忙景象。我跟當地農戶現場交流,他們都很興奮地告訴我發生的變化。我歸納了一下,大體有三個方面:一是更省力了,以前人工噴藥一天只能噴8畝,噴100畝需要花10多天的時間,現在用無人機每3至5小時就可噴藥100畝;二是更高效了,此前農民判斷土壤的情況,就刨幾鍬土,用手捻幾下,完全憑經驗估摸著澆灌和用肥,現在拿著手機就可以看到精準的土壤情況;三是更賺錢了,比如當地火龍果種植大戶蘇義杰跟我說,他的一株火龍果從一年只能摘3到4次,提高到8到12次,承包的200畝地一年可增收近300萬元……
一同采訪的記者朋友們大多是跑農業口的,可謂是“見多識廣”,他們也不停地在為MAP衷心點贊。一位年輕的記者跟我閑聊時說,“繁重的農活、滯銷的辣椒、賣不上價錢的水果……我印象中雷州農業的這些負面標簽似乎一個個被攻破了。”
MAP傳播現代化農業技術,輔導農民科學種田、科學用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民收益、助力鄉村振興,這可不就是“從種到收再到售”一肩挑的“金扁擔”嗎?可以說,“金扁擔”是一頭挑技術,一頭挑果實。
更進一步想,老百姓也因為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享受到更加高品質、健康無污染、環境友好的果物和食品,這個“金扁擔”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個有力支撐。
中國農業可能還需20年才能趕上美國或者其他發達國家水平,這是差距,更是發展潛力。一個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市場,如果通過高科技、數字化來進行推動,肯定會大有可為、前途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