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選明苦練內功、始終如一,默默奮斗在生產一線,憑著那份堅毅和匠心,精進并傳承著“唯手熟爾”的質樸之道
“我亦無他,唯手熟爾。”這是賣油翁對自己高超技藝最樸實的解讀。在藍天環保,也有這樣一位“賣油翁”,他二十年如一日堅持奮斗在一線,在日復一日的實踐操作中磨練出精湛的技術水平。
他,就是藍天環保“賣油翁”——HCFC-123裝置生產工程師周選明。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周選明的QQ備注,有一句很簡單的話:“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二十余年的化工從業經歷,讓他從一個沒有工作經驗的新人,逐步成長為技藝高超的化工“賣油翁”。從最初的分餾崗位,到現在的生產工程師,一步一個腳印,其間所經歷的“精餾”過程,著實讓人好奇。
周選明全程參與萬噸級HCFC-123裝置的建設和投產。像熟悉自己的身體一樣,他了解現場每一個設備、每一條管路、每一個閥門,這使得他在討論技術、解決問題時,能快速精準地定位在關鍵點或者癥結之上,事半功倍。
“你們要多去現場跑跑、看看,只有對現場的設備與管路的情況極為熟悉,才能做好生產管理工作。”這是周選明對新任技術員念叨最多的一句話。
“管路走向不了解,找周選明;做技術方案遇到困難,找周選明;遇到異常不知道怎么解決,也找周選明。”對全廠裝置以及工藝了如指掌的周選明,被藍天的年輕人視作偶像。
可以說,2009年至今,在HCFC-123裝置線上陸續入職的大學生們,大都受到周選明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事業的全情投入與專注的精神,成為新技術員們得以傳承的寶貴財富。
對一個企業來說,技術的傳承模式不僅僅限于文件資料和圖紙方案,更體現在現場研判與應急處置的言傳身教里。像周選明這樣兢兢業業、扎根現場的老一輩化工人,正在日常的點點滴滴中,用自己的行動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化工人。
精琢細磨 創新助力
2017年,藍天環保計劃改變原有人工操作的方式,建設獨立高效的冷媒回收裝置,對客戶返回的含油含水冷媒進行回收再生。
按照既定方案,車間技術人員將對回收產品直接用物理分離的方法進行水油和產品分離。然而,周選明根據操作經驗指出,回收產品中的油份和物料有可能互溶,如果僅憑簡單的物理分層,或許無法達到理想效果。
對此,車間領導高度重視,研發部門展開試驗論證。最終,結果驗證了周選明的推測——回收產品與水油的確存在互溶現象,無法通過物料靜置分層實現分離。周選明的這一提議,使得改進項目建設少走了不少彎路。
隨后,就改造項目,周選明又提出利用裝置余熱進行精餾提純的新方案,并配合技術人員制定了一系列自動控制手段。冷媒回收裝置建設完畢后,不但達到了預期的回收再生效果,其處理能力相較原工藝更是提升20倍以上,人工成本節約相當可觀,裝置效益增加200萬/年以上。
躬身踐行 保障生產
在HCFC-123裝置工作期間,周選明是個萬能選手。
他先后負責過裝置檢修作業、承包商管理、生產管理等,無論身為何職,做哪些具體業務,他都始終對自己嚴格要求,并通過學習快速融入新角色。
負責裝置檢修作業期間,他積累了豐富的現場檢修經驗和操作技巧;負責承包商管理工作時,他自學網絡課程,不斷摸索提升了軟件應用水平;負責生產管理工作時,他又通過不斷的實操和學習,熟悉并掌握了CAD制圖技巧……
一路走來,不停“打怪升級”,周選明習得的本領越來越多。而正是這種堅持實踐、渴望進步的精神,讓他能夠持續緊跟日新月異的化工生產管理要求,不斷為裝置生產運營奉獻力量。
2018年初,HCFC-123裝置新上試驗項目,項目工期緊、任務重、資源匱乏。作為現場負責人,周選明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一肩挑重擔,當場立“軍令狀”:保證按要求在計劃時間內完成項目建設。
攻堅歲月中,每一張草圖的繪制,每一臺設備的搭建,每一根管子走向的設計,甚至每一個彎頭的焊接,周選明都親自做好策劃,精益求精地制定出詳細的施工方案。為保證工期,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白加黑”“五加二”,一心撲在項目建設上。最終,不懈的奮斗換來了項目如期完工并順利投產。
時光飛逝,如白駒過隙。從浙化院北大橋實驗工廠,到如今的藍天環保,周選明苦練內功、始終如一,默默奮斗在生產一線,憑著那份堅毅和匠心,精進并傳承著“唯手熟爾”的質樸之道,身為現代版的中化“賣油翁”,他初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