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寧高寧董事長帶領中化集團和中化工兩家公司相關負責人,前往江蘇進行調研。這也是兩化第一次聯合調研,我有幸全程參與。
對于這次調研,我的第一個直觀感受是,行程很緊。一周時間,大家像陀螺一樣高速旋轉,南京、盱眙、淮安、連云港、徐圩、如東、南通,十多家企業,不是在工廠、車間、實驗室、會議室,就是在趕赴下一站的路上。
第二個切身感受是,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動,甚至可以說是心潮澎湃,一站又一站,所觀所感不斷化作思想的火花,很多還迅速達成了共識,大家因此都忘記了疲憊。逐步把中國變成巨大的農業投入品生產和研發基地,實現“世界標準、中國成本”;提出“最佳實踐”對象目標,推廣“寶卓”模式;“中化和中化工可以做成一個環保專家特別是水專家”;兩化要打破“你的我的”邊界,集合資源……這些瞬間都意義重大。
這些中化工的企業我是第一次去,但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安迪蘇既有技術,又有拳頭產品,還是一個將西方優秀管理經驗揉到中國骨子里的公司,同時具有歐洲血統和中國智慧;淮河化工,這個有100種理由破產的老廠子,沒有多少好條件,一直在被迫轉型,他們活了下來,就是靠著一股艱苦樸素、以廠為家的精氣神;在安邦電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安道麥與揚農越來越多的合作;南通星辰的效益很好,更難得的是,他們通過內部科技進步實現效益提升,通過技術改造和創新,把科學至上成功落實到了市場……
而中化的企業也充分展現出了自己的特質:踏實、肯干、奉獻、追求卓越,也體現了不干則已、干則必成的氣魄。優嘉植保是一個成功的退城入園的案例,他們不會“穿著新鞋走老路”,而是“老人干新事”。中化連云港循環經濟產業園帶給人們一種重新規劃精細化工產業的未來感。這片紅紅火火建設中的熱土,是一片藍圖,也將是中化人灌溉出的下一片藍海。
這些江蘇的兩化企業,距離都不算遠,要是它們聯合在一起,會是什么模樣?再往大說,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的兩化企業聯合在一起,又會是什么模樣?
第一個層面,它們可以有產品和技術上的合作,像SAS可以為農民提供打包整合好的解決方案;第二個層面,中化工有很好的工業基礎和產業意識,兩化優勢互補,必然1+1>2; 第三個層面,在戰略規劃和運營管理上的協同,也將是兩化攜手前進的方向。科學至上,在文化感召下,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江蘇之行的五個月后,《新中化》記者帶著“這些企業在調研后發生了什么變化”的問題重走江蘇調研路,也試圖在其中尋找兩化合作的一些答案。“未來發展思路與戰略方向更加清晰了。”從江蘇回來的記者們告訴我,這是這些企業在寧總調研后一致的感受。這些企業上下都深受鼓舞,他們愿用十足的干勁,為打造世界一流的綜合性化工企業添磚加瓦。方向既明,何懼路遠!我們有理由相信,兩化間通暢的合作必將帶來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