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化能源如何在乙烯下游高端化、差異化方向尋求立足之地,是關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大事
距離寧高寧董事長提出“科學至上”核心價值理念已過去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里,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市場環境,面對油價斷崖式下跌和成品油裂解價差大幅度收窄給生產經營帶來的空前壓力,中化能源堅持貫徹落實“科學至上、知行合一”理念,以“管理+科技”雙輪驅動為重要抓手,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之路。
圍繞“創新三角”打造科技創新體系
針對科技基礎弱、底子薄,科技創新深入推進過程中問題增多的復雜局面,中化能源主動應對,圍繞創新主體、創新方式、創新文化,打造具有中化能源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推進開放多元的產業化創新,為推動中化能源科技工作穩步前進邁出扎實的一步。
一是加強科技創新主體組織建設,為科技發展奠定組織基礎。在組織保障方面,中化能源本部和二級經營單位均設立了科學技術委員會和CTO,初步搭建起本部和二級經營單位兩級科技管理體系,并設置了專職IP(專利)管理崗位和科技項目管理崗位,明確職責分工。同時,打通科技人員發展通道,專門設立了科技研發人員和科技管理人員T序列發展通道,并匹配相應待遇。通過下放技術路線決策權,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發展內在動力,充分發揮其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應用方面的主體作用。
二是完善科技項目申報和經費管理辦法,為一線科研人員減負。在科技項目管理方面,推動項目管理從重數量、重過程向重質量、重結果轉變,通過科技項目門徑管理方式,針對關鍵節點實行“里程碑”式管理,提升科技項目質量,同時減少科技項目實施周期內的各類檢查評估。在科技項目經費管理方面,將科技項目預算范圍內科目之間調整權下放到二級經營單位,并通過ERP PS模塊、SAP內部訂單等方式全部實現獨立核算。
三是加大開放式創新力度,持續增強科研發展動力。針對石化專業技術人員及科研開發人員嚴重缺乏的現狀,公司充分借助外腦,與多所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簽署合作協議或達成合作意向。泉州石化針對乙烯項目差異化產品開發提出“自主+合作”研發模式,推進智能工廠建設,并與泉州師范學院、福州大學等簽署校企合作協議;勘探公司成立“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科創中心”,積極探索新能源業務;物流事業部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布局中化物流港建設;銷售公司成立“北京泰斯特油品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擬與石油大學(北京)聯合開展油品檢測服務。
四是探索并完善創新考核激勵機制,激發各層級的創新活力。科技考核機制方面,中化能源對集團公司考核指標進行層層分解,首次將科技創新作為考核必選項全面落實到二級經營單位百分制評分卡中。公司進一步完善統籌科技管理事項,通過對考核積分卡中科技創新考核內容的進一步完善,凸顯公司對加大科技投入及引領研發方向的關切。其中,提升科技投入產出相關指標考核比重至90%、增加科技項目池儲備考核等指標。
科技激勵機制方面,公司充分引導并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針對科技成果轉化利潤分成,頒布了科技獎勵管理辦法;針對科技項目成果技術水平,設立了科技創新獎;針對有價值但不宜衡量的小發明、小創造,舉辦“能源創客2018-2019創新創意大賽”。
五是營造科技創新文化。中化能源及二級經營單位分別召開“科學至上”研討會,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宣貫中化企業文化;組織召開科技創新大會,并在會上進行年度科技創新獎頒獎儀式,通過多種活動及獎勵措施營造“科學至上”“鼓勵創新”的濃厚氛圍。
2018年,中化能源7個新產品銷售收入達41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8%;自主研發的加氫裂化催化劑已投用,若全部替代進口將節約成本2000萬元;SRH系列渣油加氫催化劑中試穩定運行500天;能源科技公司自主研發的“BaaS平臺”榮獲工信部、行業協會、集團多個獎項。
持續改進突破創新關鍵節點
近年來,全球石化行業處于大發展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石油化工行業持續淘汰落后產能,為企業發展迎來了機遇;另一方面,大型乙烯裝置陸續投產,常規產能面臨過剩,給科技創新工作提出巨大挑戰。未來中化能源如何在乙烯下游高端化、差異化方向尋求立足之地,是關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大事。為此,中化能源科技創新的內涵也要隨著業務重心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調整、優化。
在復雜多變、“強敵”環伺的環境中,中化能源認識到,公司生存發展必須秉承“科學至上”核心價值理念,堅持創新并一以貫之,除此之外別無他路。一年來公司的科技建設雖初見成效,但科技基礎薄弱、人才匱乏等問題仍是掣肘科技創新的痛點。為此,中化能源將持續改進,突破關鍵節點,助推科技創新工作快速發展。
一是持續加大科技投入,為中化能源科技創新提供重要保障。隨著未來乙烯項目建成投產,中化能源勢必要大幅增加科技投入,為下游高附加值新產品、新材料的研制提供資金保障。同時,以中化能源科技專項規劃為指導,明確未來科技投入方向,集中資源配置,聚焦關鍵發展領域,提升科技投入整體使用效率。
二是加大科技領軍人才建設力度。通過泉州科技、智慧園區、能源互聯網等創新平臺,聚集領軍人才,為實現中化能源在行業內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驅動力。
三是繼續推進中化能源科技工作“放管服”改革。在科技項目門徑管理、經費管理、提升科研績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多措并舉,進一步賦予二級經營單位和所屬企業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為科研人員提供寬松、有利于創新的環境。
四是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考核激勵機制。在現有考核激勵機制的基礎上,逐步提升科學性,將中化能源科技考核激勵機制科學性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在物質獎勵的基礎上,通過榮譽稱號、崗位晉升、資源配置傾斜等措施,完善非物質激勵措施,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此外,深入研究并制定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股權、分紅等激勵措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化能源科技之路剛剛起步,全體能源人已將科技創新作為我們的工作方式和生存方式。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當科技工作從量變走向質變,中化能源科技創新必將翻開新的篇章,展現出一幅充滿生機的畫卷!
中化能源科技之路剛剛起步,全體能源人已將科技創新作為我們的工作方式和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