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玉米制種產業在河西走廊腹地張掖市強勢崛起,國內各大制種企業相繼在這里設置基地。作為中化集團中種公司西北生產基地的一名親繁質控技術員,每年經于秀萍和同事們把關合格的玉米雜交種達4000萬公斤。從業以來,她常年奔波于田間地頭和各測試點。雨天,她為種子搭篷布,胳膊抱、肩膀扛,力氣不比男同志差;雪天,她跳上幾米高的種子垛上掃積雪,膽量不比男同志小。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大伙兒都把她當作是種業隊伍里的“花木蘭”。
現在正是玉米出苗后揀苗保質的關鍵時刻,在張掖市甘州區的國家級農業示范區內,于秀萍都會在她所管轄的制種玉米地里給農戶們進行技術指導。先集中講解一會兒,再現場演示一番,這是于秀萍多年下地養成的習慣。
于秀萍:“田間管理這個除草啊,壯根啊啥的都比較關鍵,因為這個一精細了,它將來單產的產量、畝產量都能有顯著性的提高。”
記者:“那現在我們除草啊田間的(管理),多管理幾次,就是說為咱們的增產,第一步咱們就成功了?”
于秀萍:“對對。”
甘州區黨寨鎮三十店村村民 秦彪:“她(于秀萍)每天來就到地里轉著 看著,到哪個環節該干啥,人家技術員就給我們現場就指導,指導的我們就把,一道一道的工序往好干就行了。”
近年來,土地流轉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有效途徑。去年,于秀萍所在的中化集團中種公司西北生產基地,在張掖市流轉了近7000畝土地,一心打造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規模化的雜交玉米制種基地。這一舉措給制種行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思路,大大改變了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卻也給于秀萍等制種技術員增加了繁重的負擔。
張掖市農科院院長 劉建勛:“這個土地流轉,可以加速一個是標準化的進程,對提高玉米種植質量,會產生很好的效益,第二個還能帶動農民,這個生產方式的轉變,對這個提高種植產量,對提高品質,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科技含量,都會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通過土地流轉,農民就變成產業工人了。”
于秀萍:“不僅僅說提供了一種技術顧問啥的,到啥時候該干啥了,還要告訴你家除草,應該除的啥程度,怎么個情況算是一個很好的標準,包括鏤地,鏤是這么深還是這么淺合適,每一項我們都要有個示范,有個實際操作,所以現在我們的技術員,不僅僅是當好一個技術員,光是技術指導,還要當好一個農民,所以今年對我們的挑戰也比較大。”
這段時間,正是張掖的玉米出苗后進行首次灌溉的關鍵時期,也是于秀萍和她的同事們最為繁忙的一段時期。為了讓流轉基地的400畝制種玉米及時等到灌溉,于秀萍和同事們在田間地頭奮戰了整整一個通宵。
在這片制種基地內,為了便于機械化作業,農戶們原先的小地塊被平整為每塊十五六畝的大地塊。由于土地平整度不一,加上新起的田埂本就松軟,使得灌溉起來相對比較費時費力。
于秀萍:“哎,水過去了嗎?”
同事:“過來了。”
于秀萍:“滿嗎?水澆得咋樣了?”
同事:“滿了,滿了。”
凌晨三點多,于秀萍和工友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了這個臨時住處。如此這般情形,自她走上制種行業后都不知倒已經歷了多少次。
記者了解到,從事15年來,于秀萍基本上很少有休息日。白天,她帶著質檢部的人員巡查基地,7、8月份的伏暑天,她帶頭鉆進玉米地中,一行一行地去雄去雜,忍受悶熱潮濕和蚊蟲叮咬,一干就是幾十天;經年累月的田間勞作、風吹日曬和蚊蟲叮咬,昔日白皙的皮膚已變得黝黑,美麗的面容已顯露歲月磨礪的痕跡。
中化集團中種公司西北生產基地親繁質控員 于露玲:“因為早上有了霧水嘛,基本上,女同志基本上出去一趟,全身上下都濕透了,這都是很正常的,因為到中午的時候又特別熱,而且鉆到玉米溝里,那些葉子把臉都割的,都特別的不舒服,而且我那個熱,我感覺基本上都是沒辦法承受的,但是這個工作必須就是在高溫下面完成的。”
于秀萍:“我覺得是以前到城里,看見車啊,那種喧囂感挺心煩的,但是一到地里面來,一看到苗子,來看著這個苗子綠油油的,每個階段,我覺得心一下子就靜下來了,我就覺得也是一種享受。”
作為一名制種企業的質控員,于秀萍的工作確實艱辛,但她卻從這個崗位中找到了樂趣,感受到了快樂。真是這種樂觀陽關的心態,使得她在工作中不斷勇攀高峰,屢屢取得佳績。 2011年,于秀萍成為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作物種業科技工程”項目“農作物新品種規模化制種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課題的主要成員。她參與完成的“高產、穩產玉米雜交種‘長城799’產業化開發”項目,獲得中化集團2011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
現今,滿身榮譽的于秀萍依然在這片盛產玉米種子的黃土地上辛勤耕耘著,依舊通過這片黃土地實現著自己的人身價值。不過一個沉甸甸的夢想早已在她的心頭扎根,就是在這片黃土地上培育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種子來。
于秀萍:“我的夢想呢,我覺得是,就是在學校的時候,夢想比較多,但是現在我覺得很簡單,我就有時候和同事也說,我要啥時候能自己培育個品種,然后老百姓地里的產出也比較高,是不是我們各方面的條件都能改善,我現在就是這么一個小小的夢想。”
(2013年6月14日 中央電視臺-新聞《新聞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