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翁杰明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會國資委圓桌會,并作題為“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成就與展望”的主旨演講。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會于3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線上線下同步舉行,主題為“邁上現代化新征程的中國”。
翁杰明指出,中國國有企業在改革中成長,在競爭中發展,在與市場經濟不斷融合中提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標準,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立治有體、施治有序,系統集成、縱深推進,在公司制改制、國有企業功能分類、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解決企業辦社會和歷史遺留問題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和重要成果,有力推動了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未來將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強開放合作,讓國有企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綠色發展和世界經濟復蘇的活躍力量。
論壇期間,中國華能董事長舒印彪,中化集團兼中國化工董事長寧高寧,通用技術集團總經理陸益民,華潤集團董事長王祥明,招商局集團總經理胡建華,中國中車副總裁王軍等央企代表,分別圍繞“助力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釋放消費新勢能”“全球供應鏈:平衡安全與效率”“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等主題進行發言、交流。小新為您帶來精彩觀點——
中國華能舒印彪: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經濟社會將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在“助力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分組會上,舒印彪表示,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系統工程,電力行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將承擔主力軍作用。近年來中國電力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新能源實現快速發展,電能替代效果顯著,“以電代煤、以電代油”加快推進,特高壓有力支撐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煤電實現清潔高效利用,86%的煤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舒印彪提出,再電氣化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有效途徑,實施再電氣化,就是在能源生產側實現“清潔替代”,在能源消費側實現“電能替代”,以電為中心、電力系統為平臺,清潔化、電氣化、數字化、標準化為方向,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他指出,按照雙碳目標,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電力系統的結構形態將發生變化,從高碳電力系統,變為深度低碳或零碳電力系統;從以機械電磁系統為主,變為以電力電子器件為主;從確定性可控連續電源,變為不確定性隨機波動電源;從高轉動慣量系統,變為弱轉動慣量系統。
新型電力系統將具有四個方面基本特征:一是廣泛互聯,二是智能互動,三是靈活柔性,四是安全可控。
舒印彪表示,清潔低碳轉型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各國科技界、企業界開展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應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實現產學研用協同,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基礎前瞻領域,應重點攻關高效率高安全大容量儲能、氫能及燃料電池、高效率光伏發電材料、新型絕緣材料、超導材料、寬禁帶電力電子器件等技術;在工程應用領域,重點攻關CCUS、高效率低成本新能源發電、大規模海上風電、虛擬電廠、源網荷儲協調運行、主動需求響應、綜合能源系統等技術。
中化集團、中國化工寧高寧:從宏觀視角看待國企改革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會國資委圓桌會上,寧高寧表示,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是有中國特色的,需要放在整個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模式中聯系起來看,不是一個簡單的企業改革問題,與中國整體改革發展的很多方面聯系比較密切。
寧高寧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多成績和成功,特別是創造了經濟增長的奇跡,包括我們在改革開放前進道路上堅定“四個自信”,中國國有企業一直參與其中并貢獻了很大的力量。
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最終要保持國有控股的性質,不能把國有企業改沒了,因為無論是從政治經濟發展的要求還是從過往改革的經驗來看,試圖把國有企業改沒的做法都是不成功的。同時,國有企業還可能面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
寧高寧強調,任何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和其他類型企業)管理的核心就是能不能吸引到最好的人才,并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目前我們還有很多改進空間,需要不斷深化改革。
通用技術集團陸益民:開放合作是應對風險沖擊、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會國資委圓桌會上,陸益民表示國資委主導國有企業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是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并圍繞本企業的改革實踐,介紹了中國國有企業如何聚焦專業領域,優化產業布局,踐行新發展理念。
陸益民表示,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但是逆風和回頭浪阻擋不住開放合作的時代潮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成長,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特別是2020年以來,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免遭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的嚴重沖擊,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各國共同面對的挑戰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開放合作才是應對風險沖擊、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陸益民強調,在未來發展中,將堅定秉持開放合作、共同發展的理念,通過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對標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推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共同打造安全可靠、互利互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人類共同進步作出積極貢獻。
華潤集團王祥明:釋放消費新勢能,重點關注四類消費增量
在“釋放消費新勢能“專題研討中,王祥明表示,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沖擊,經濟形態和貿易格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最終消費支出占我國GDP的比重仍然接近55%,內需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和決定性的力量。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強大國內市場,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條件,也是中國經濟的信心和底氣所在。
中國有近14億人口、全球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隨著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公共服務、社會保障不斷完善,消費政策、消費環境持續優化,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仍然有較大提升空間,內需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作用勢必會越來越凸顯,中國廣闊的市場空間、強勁的消費能力,給世界經濟帶來的貢獻將是空前的、全方位的,也將給華潤等國內外企業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
王祥明認為,未來進一步釋放消費新勢能,可重點關注四類消費增量。
一是,持續城鎮化帶來的增量。如果“十四五”末達到65%,意味著每年進城人數仍將達到千萬人級的規模,加上人口加速向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轉移,由此帶來的購物、醫療、教育、住房等消費需求仍將巨大。
二是,供給能力提升帶來的增量。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必須持續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如果供給質量和效率不高,勢必會影響需求的發展和拓展。
三是,消費結構優化帶來的增量。在居民收入穩步提高以及消費觀念轉變的帶動下,居民消費不斷升級,消費結構不斷改善,服務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點。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功能性、多樣性、個性化、定制化等需求特征趨于明顯;老齡群體擴大,醫療保健、健康養老、社區服務、休閑娛樂等銀發經濟空前繁榮。
四是,新技術、新業態帶來的增量。大數據、物聯網、5G、智能制造等新技術不斷涌現、高速發展,為產業升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又為新技術落地生根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從網絡約車到共享單車,從電商購物到網絡眾籌,從移動支付到掃碼點餐,由新技術帶來的消費新業態正在中國聚集爆發。
招商局集團胡建華:后疫情時代,協力打造全球供應鏈共同體
在“全球供應鏈:平衡安全與效率“專題研討中,胡建華表示,新冠疫情影響非常深遠,全球的供應鏈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主要經濟體在貿易保護和全球化發展等多方面存在著分歧,這加劇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不穩定,不確定的風險。
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的樞紐,率先成功的控制了疫情,著力加速復工復產,積極暢通國際物流,逆勢成就了貿易的增長,為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注入了動力和活力,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后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如何跳出困境?胡建華分享了四點體會:一是完善全球網絡是根基,增強供應鏈連接能力;二是加強運營組織,這是供應鏈的保障,支撐供應鏈的安全;三是提升數智水平是能力,改進供應鏈的服務效率。加快智慧港口、智慧航運、智慧物流體系的建設;四是推動合作共贏,實現供應鏈協同發展。
胡建華強調,“我們作為全球供應鏈的組成部分,我們深刻的知道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凝聚最大的合力,才能推動構建新型的國際物流供應鏈的體系。”
此次疫情會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針對疫情后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胡建華分享了三個深刻認識:第一,從集中到分散,全球供應鏈正面臨新的挑戰;第二,從效率到安全,全球供應鏈將迎來新的變革;第三,從開放到合作,全球供應鏈亟待共促新發展。
“我們期盼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期待著攜手共建開放包容、公平合理的全球供應鏈的治理體系。協力打造全球供應鏈的共同體,更好的促進互利共贏和發展。”胡建華說。
中國中車王軍: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專題研討中,王軍表示,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離不開四個主要的關鍵因素。一是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通過有效規模和開放合作,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實現裝備現代化。二是構建開放協同一體化的創新體系,堅持市場化,聯合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及用戶,形成中國軌道優勢產業鏈。三是布局全球創新資源,加強與創新資源優勢地區的合作,建立起全球性的創新生態。四是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基于產業發展和研發需求,同步部署技術鏈、供應鏈和產業鏈,保證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
同時,王軍強調,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與四個要點有密切聯系。
第一要強化市場與創新的協同互動。協同互動有兩層含義,分別是創新要以市場為導向,另外市場也要支持創新。
第二,要進一步完善有利于成果轉化的創新體制機制,要明確企業高校和研發機構的分工與合作,發揮不同創新主體的比較優勢,才能更快速的提升科技創新的效率和質量。通過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利益的分配機制的建立,完善金融扶持相關的渠道,完善科技服務等等,打通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通道,實現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的有效結合。
第三,要構建新型研發機構,探索新型的創新模式。能夠有效盤活創新資源,實現創新鏈條的有機重組,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政府進一步支持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新型研發機構可以投資主體多元化,組建模式多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充分發揮大科學時代全過程創新鏈條的整體能力,打通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的制度通道,打通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成果轉化、金融和市場之間的組織邊界限制,打通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真正配置資源的渠道。為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重要的利器。
第四,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應進一步加大企業引進各類人才,領軍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快學科跨領域人才的培養步伐。讓人才引得來,用得好,留得住。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
本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主題為“邁上現代化新征程的中國”。論壇安排十一場閉門會、七個峰會會場、四十余場正式活動,以全體會、閉門圓桌會、分組研討會、深度對話等形式圍繞“十四五”規劃,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中美關系回顧與展望,知識產權保護,全球公共衛生,科技創新,綠色轉型,鄉村振興等主題進行探討。
當前,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帶來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在此背景下,論壇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探討中國2021年經濟社會以及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聽取各界對中國發展的建議,闡釋中國的發展愿景,增強國際企業界與中國共同發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