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麗麗
中化集團董事長、中國化工董事長寧高寧在9月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表示,中國企業從外部發展環境和本身發展階段來看,確實走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要充分發揚企業家精神,不斷創新創造,提升企業競爭力。“企業轉型不是一個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關乎生存的問題,現在有很多中國的企業都面臨類似的情況。”
寧高寧認為,環境的變化帶來了許多觀念的變化。過去人們認為引進技術是可以的,現在變了;過去人們認為出口是好事,現在變了;過去人們認為對外投資是好事,現在也變了。各種變化對企業的經營方式提出了轉變的要求。“在化工行業,精細化工大約有10萬種產品,中國公司真正能自主做的不到一半。這個問題正在成為對我們的挑戰,過去我們以為可以逐步引進、逐步學習、逐步研發,但今天可能就要下更大功夫。”
寧高寧指出,創新模式有許多,但今天科學技術的創新應該是第一位的;不單單是個別的、偶然的、碰運氣式的技術創新,而是企業一定要變成一個高通量的創新機器。
他表示,中化集團提出“科學至上”,沒有新技術不投資,沒有新產品不投資,不再去做無謂的并購和擴大規模,而是完全以技術創新進步為主要發展標準。“就中化集團的歷史經驗來看,不管是農業化學、材料化學還是石油化工,任何目前盈利還不錯、還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都是因為在歷史某個階段上有技術創新的結果。現在,依靠大宗產品基本上很難生存,因為有太多成本競爭、規模擴大、產能過剩的問題。”
寧高寧表示,創新是很難的事情,從企業組織來講,要想去創新基本上就是改變這個企業,而不是簡單設一個部門、搞一個研究院、做一個轉化。“要從創新主體、創新路徑、創新文化入手,中化把這三點叫做‘創新三角’,必須要改變整個組織,改變評價體系,改變組織結構,改變用人模式,這需要很長的時間。此外,對企業來說,還要保持不斷的盈利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不斷地調整。”
“從中化集團自身經驗來講,創新不怕晚”,寧高寧指出,公司在三年的創新轉型過程中已經嘗到了很多甜頭,應該繼續將整個組織轉變成一個創新型組織。
寧高寧認為,目前中化和中化工加在一起,原創和高技術含量產品帶來的銷售不到30%,需要逐步提高比例。“化學很有意思,化學是可以創造新物質的行業,它可以把過去不存在的物質合成,創造出新物質,這個新物質在世界上就會起到很好的新作用。所以,中化集團希望沿著科學至上的路徑,全員、全體、全方位地向著目標去轉型,當然,公司也會和國際上大的好的化工企業對標,希望未來不僅僅是規模,在創新力上也能夠達到世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