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打響了脫貧攻堅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過了7年多的精準扶貧,特別是4年多的脫貧攻堅戰,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縣從832個減少到52個,可以說接近完成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
綜合扶貧、精準扶貧、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是實現穩定脫貧的主要路徑。中國農資行業以及供銷合作社群體,正在脫貧攻堅路上,以“農資扶貧”“科技扶貧”模式及“農產品銷售”“技術培訓”等方式,發揮著各自的作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采取有效措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社會共同面對的任務與使命。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指出:脫貧攻堅質量怎么樣、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農”工作成效。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資行業作為與“三農”工作密切接觸的行業之一,精準扶貧、攻堅脫貧全行業共同發力,不僅涌現了一大批如磷化、祥云、美盛、根力多等擁有社會責任感的農資生產企業,同時還樹立了如中農、川農、浙農、重慶農資、倍豐、內蒙古農牧集團等供銷社省級流通公司扶貧典范,農資行業各個鏈條均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投身到了脫貧攻堅的工作中,彰顯行業的責任與擔當。
作為農資行業的領軍媒體,中國農資傳媒也充分發揮“媒體助陣”的重要作用,通過樹典型、挖亮點、推經驗等多種媒體表現形式,高度關注、持續推動行業內各機構、企業、組織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同時積極發揮行業媒體的引領帶動作用,并啟動了中國農資行業精準扶貧“雙百行動計劃”,通過“百企捐百肥”“技術走下鄉”等活動,得到了行業內眾多有責任感、使命感的組織、機構和企業的支持。如今,距離“收官”還剩173天,中國農資傳媒特別推出農資行業“脫貧攻堅”選題特別報道,為奮斗在一線的農資人助力。
技術扶貧走下鄉
讓農民頭腦“富”起來
“扶貧必扶智,治人先治愚”。早在我國的春秋時期,就有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論點。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和政策保障。從2012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安排26億元專項經費支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改革與建設,內容涉及健全縣鄉村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網絡、提升農技推廣人員能力素質、建設長期穩定的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培育農業科技示范主體等方面。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是當前脫貧攻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之一。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作為當前農技推廣體系先進實用技術推廣的“國家隊”,重點對貧困地區進行了對口幫扶。2020年4月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安排布置年度扶貧工作確認扶貧工作重點的會議上指出,要突出優勢產業特色,抓實、抓細貧困地區技術培訓、試驗示范和技術指導。2019年,他們還聯合湖北祥云(集團)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舉辦多場“科技下鄉”活動,用科技扶貧讓農民頭腦先“富”起來,帶動農民靠科技脫貧。
同時,農資企業也逐漸成為了為農服務的主力軍,在“農業技術支持和服務”方面作出努力。借助農業大學和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等組織機構以及企業技術研發團隊的專家力量,通過企業多年來的渠道網絡布局,以企業為對接突破口的農技下鄉和專業的職業培訓也成為“火熱”的幫扶方式。陜西富鉀農資公司的富鉀農民大學教育基地、深圳市五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大豐收)天天學農線上教學板塊、中化的MAP技術服務中心和示范農場等項目建設,農資企業也在積極將扶貧扶智工作與自身的業務進行了有機銜接。許多企業還特別設置了助學基金,并為貧困戶提供技術培訓和上崗就業。
中國農資“回頭看”,正如全國農技推廣中心肥料監測試驗處處長田有國所言:“農技推廣和服務需要充分發揮不同服務主體各自的優勢和功能,推動服務主體聯合融合發展,應鼓勵各類服務組織加強聯合合作”。中國農資傳媒認為,技術扶貧走下鄉不僅需要強強聯合,同時還需要相關部門對企業技術推廣進行規范和監管。
精準扶貧走進村
讓農民收益“提”上來
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打好脫貧攻堅戰,成敗在于精準。在政府、組織、機構、企業、媒體等多方的推動下,農資行業的扶貧工作也驚醒了精準的對接。不僅為貧困地區輸送了技術和人才,同時也送去了肥料和產業,推動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精準幫扶。
“貧困地區最缺的是人才”。以國有企業和社有企業中的農資企業為例,各單位紛紛組建了脫貧攻堅隊,并在對口幫扶工作中輸送了許多“第一書記”和優秀人才。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掛職江西尋烏縣委常委、副縣長,中華合作時報社新聞中心主任米雅娜,貴州磷化集團旗下開磷建設集團派駐關嶺縣普利鄉丫新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唐仁兵,四川省農資公司黨委、集團派駐洪洛村的第一書記胡鴻瀚等,每一位輸送到扶貧一線的扶貧干部,都真正沉到了一線,撲下身子到村里干。踐行了農資人“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情懷。
在中國農資傳媒的“雙百行動計劃”活動中,“中國農資行業百家優秀企業為全國百個貧困村定向捐贈百噸肥料”共同倡議,更多生產企業也加入肥料捐贈活動。中農、中化、浙農、川農、磷化、云天化、祥云、美盛、根力多等一大批肥料生產流通,乃至各級經銷商,在戰疫保春耕的進程中對貧困地區進行捐贈,為決戰脫貧攻堅貢獻企業力量。
中國農資回頭望,擁有社會責任感的農資企業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重要支撐。中國農資認為,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精準扶貧走進村,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發動力的同時,行業的發展要保護好、推廣好、宣傳好這些有責任感的企業,在脫貧攻堅對接上適度給予企業更優的生存空間。
“供銷”扶貧建起來
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小木耳,大產業”。“讓黃花菜變成致富花”。在“五個一批”工程的推動下,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基礎和支柱,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和重要抓手。據國務院扶貧辦統計,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2/3以上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產業脫貧。貧困人口依托特色產業發展實現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有效脫貧。
農資企業與農業種植生產的種、藥、肥、水、農機、農技等各環節息息相關。利用專業的知識技能和產品,在推動貧困地區產業扶貧上有著天然的優勢。如磷化集團對口幫扶的榕江縣,是貴州省深度貧困縣之一。貴州磷化集團榕江縣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和扶貧工作隊將“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利用種植中藥材羅漢果,在產業幫扶、技術支持、肥料贈與、產品銷售等全方位、多層次地推進脫貧攻堅,為貧困村民拔除“窮根”。
特別是在“產業扶貧”的模式構建上,供銷社企業的扶貧模式在產業鏈整合方面呈現“亮點”。重慶市農業生產資料(集團)有限公司的“兩椒一菜”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的構建帶領了一大批農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掛職江西尋烏縣委常委、副縣長米雅娜通過電商直播對接農產品銷售,將尋烏縣特產賣向全國。此外還有浙農、云農、川農等供銷系統企業,均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幫助對口幫扶的貧困村民、鄉鎮貢獻了企業力量。
中國農資回頭看,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回顧農資行業脫貧攻堅的方式和歷程,通過發展產業的方式實現精準脫貧,讓貧困地區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但中國農資認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產業落地生根,必須要有配套的資金、技術和與產供銷配套的符合現代市場體系的標準化產業流程。各地產業扶貧百舸爭流,喚醒了各地發展自主產業的主動性,為脫貧攻堅注入了內生動力。但在遍地開花飛速發展的同時,穩定和可持續應該是產業扶貧是否有成效的關鍵。
時報時評
“產業扶貧”功在“全產業鏈”
□趙光輝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始了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對貧困的“殲滅戰”。這場殲滅戰難度之大、成就之大都“前無古人”。中國古代遇到災害,會通過開工建設項目,解決災民就業和吃飯問題,但沒有根本解決貧困的長期方案。新中國成立后,從整體上徹底消滅貧困,實現生活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中國歷史第一次。這其中“產業扶貧”厥功至偉。不僅讓農資扶貧、科技扶貧實現價值,還將綜合扶貧、精準扶貧落到實處,構筑起確保貧困人口增收致富、小康生活長久的產業基石。在即將邁入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我們總結回顧產業脫貧的成功經驗發現,全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是脫貧奔小康的堅實臺階,“產業扶貧”功在“全產業鏈”。
記得在改革開放前,城市也存在貧困居民的增收需要。很多市民都有過糊紙盒、做火柴、加工衣服等做手工賺補貼的經歷,參與者只需要完成其中一個環節的加工任務,就可以確保實現勞動收益。這其實是計劃經濟時代對城市居民的“扶貧”方式,背后是已經完整成熟的產業鏈確保加工產品的去向、消化、變現。而史無前例的脫貧攻堅要面對的是廣大農村的貧困人口,拋開山區、邊區、老區的具體差別,造成貧困的最根本因素是缺乏產業支撐。如何將這些地區貧困人口的勞動和創造連接產業、形成產業,從而創造價值、實現增收,是近7年來脫貧工作的最大難點,也是最大亮點。
首先,要將貧困人口的致富觀念從自然經濟引升到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巨大飛躍,沒有產業經濟支撐肯定實現不了。從治貧先治愚到授魚也授漁,甚至到務工增收,都離不開適宜產業的發展與繁榮。產業扶貧一個巨大的難點是所依賴仰仗的產業,其發展成熟、增收見效需要付出艱苦努力。脫貧攻堅戰中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縣從832個減少到52個,這些脫貧進步的成果就是貧困地區產業興旺的寫照,也是新時代農業經營主體市場意識覺醒、逐步在產業歷練中成長的印證。
其次,產業扶貧是要將產業發展建立在銷有市場、產有品質、品有標準的基礎上。在這一點,一頭連接生產、一頭連接市場的供銷合作社,通過有效組織上游生產、下游流通,在產業扶貧中具有突出的優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農資產業通過科技服務、增產增收、綠色發展,將產業脫貧的基礎夯實。在過去的采訪中,我們就遇到過有些地方空有脫貧熱情但缺乏產業發展經驗,在南方不適宜核桃的產區引種核桃,結果產量低、加工效益低,最終因形不成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而告吹。各地成功的“一縣一品”“一村一品”模式的根本,絕不僅僅是解決一個生產環節的問題,而是從下游目標市場、廣告推廣,到中游流通配送,再到上游設計研發、加工生產,形成了清晰的產業鏈和足夠的盈利空間。一條產業鏈的大河上下、活水兩岸,才是從事不同環節勞動的貧困人口致富的常勝秘訣。
最后,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后,供銷合作社、農資行業將面臨著鞏固脫貧成果、構筑產業增收長效機制的新使命。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嚴峻的條件下,中國經濟要從內循環中獲得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持久后勁,需要我們將脫貧產業提升為特色產業,發展成優勢產業。一是針對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剛剛實現脫貧的產業基礎薄弱的地區,要大力推進“三產融合”、城鄉互融互進,將脫貧地區的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并依托協調發展獲得抗擊風險的經濟空間和發展韌性。二是自覺肩負起農資流通、城鄉融通的商業使命,立足于溝通產銷、暢通渠道、融通三個產業,把過去的“滯銷”變成“暢銷”、“賣難”變成“爆款”,在活躍市場、引導消費端發揮市場“第一動力”的作用,讓消失的貧困永不再回,成為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