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9日,我帶著對國外生活的憧憬、對外派工作的期盼從北京出發,經上海、巴黎轉機,輾轉近兩天,終于到達遠在南美的波哥大,開始了在中化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的哥倫比亞項目公司的外派生活。
危險四伏的波哥大
波哥大給我的最初印象并不是個大都市,房屋大都是兩層的小板房,街道較窄,公路也坑坑洼洼的,很少見到高樓大廈。路上行人熙來攘往,川流不息。直到后來辦公室做了安保培訓,了解了當地的治安情況,我才意識到了平靜背后暗藏的各種危險。
2012年5月17日上午,波哥大商業區發生一起恐怖襲擊,爆炸發生在繁華街道,致死2人、致傷39人。襲擊距離我們工作的辦公室也就幾個街區遠,真是驚心動魄,當地同事有朋友就在爆炸地附近,不過總算有驚無險。在我離開哥倫比亞兩個月后的2013年7月10日晚八點,就在我們所居住的公寓附近,有一個商店遭到四名武裝分子搶劫,聞訊而來的警察與劫匪發生激烈交火,擊斃一名劫匪,一名警察負傷。外派期間,我幾乎每個周末都去那家被搶的商店附近散步,彼時場景還記憶猶新,現在想起來頗有些后怕。
可見,即使是首都,危險也無處不在。好在公司安保措施嚴密,我在駐外期間也是加倍小心,衷心希望還在海外的同事平安健康。
緊張充實的工作氛圍
我在哥倫比亞的工作是開發地質,重點是鉆井的地質跟蹤和技術支持。鉆井地質跟蹤聽上去容易,實則很麻煩。地下地質情況千變萬化,很難預測準確,鉆頭接近目的層和水平段時,每幾個小時,甚至半個小時,就要重新更新井軌跡和層位預測深度,將水平井的軌跡控制在薄薄的儲層內。鉆機不停,人也一直盯著,通宵忙碌,直到順利完鉆的一刻。
新井投產前,射孔是很關鍵的一環。那時,我和當地技術人員一起討論射孔井段,研究老井生產動態,結合連井地層對比,確定合理的射孔井段,既保證液量不受影響,又能控制含水的上升。經過我們共同研究以及密切配合,新投產的4口井產量均高于預計,而含水均低于預計,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
作為前線聯絡人,我還要負責北京總部和油田前線之間溝通聯絡工作,事無巨細,都需認真梳理。由于兩地有13個小時的時差,在波哥大的晚上,我基本上都要和北京溝通,發資料、編郵件、接打電話……這些工作,繁瑣而費時,我想了很多辦法提高信息溝通效率,比如建立鉆井、生產和地質油藏郵件組;為北京創建Emerald公共郵箱;應用VPN與北京共享文件夾;24小時手機開機等等,保證需要發送各種資料信息第一時間傳遞,打通總部和項目公司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
那段時間雖然忙碌,但很充實。聽到我跟蹤的井生產出石油,看著我協調的事情順利完成,親歷哥倫比亞的產量再創新高,我不僅感到了滿滿的成就感,也為自己在這其中出了一份力而感到小小的自豪。
熱情貼心的當地朋友
哥倫比亞當地員工對自己負責的油田都特別在意,不常與他人分享資料等。剛來到哥倫比亞正值P-1井開鉆,我和當地同事Jhon一起跟蹤這口井的鉆井地質情況。最初他對我有些抵觸,很多時候不認可我的觀點。我就主動和他溝通,表達自己的觀點。經常是他發一個地質跟蹤情況,我也發一個地層預測,雙雙忙到凌晨。由于知識結構和技術方法不同,我們的預測經常不同。但通過一段時間的比較和實際證明,他慢慢認可了我的研究成果,我也從他那里學到很多獨到的方法,在相互學習和微妙的較量中,Jhon也成了我在當地最好的哥們兒。熟絡以后,他怕我在異國孤單,經常在周末熱情地邀我去逛街,到他家中聊天做客。
地質師David是一個很開朗活潑的胖男孩,特別喜歡吃,我們笑稱他為“功夫熊貓”。有次早餐聚會,我為大家精心準備了水餃,當地員工都很喜歡吃。尤其是David,吃完后一直要求我再給他做。于是,我就邀請他和他女朋友一起去我的公寓,手把手教他如何做水餃,大家邊做邊聊,很開心。后來他也熱情地邀請我去他家做客,當我吃到他媽媽親自準備的各種當地食物時,深深地感受到了哥倫比亞人的熱情和慷慨。
后來,我一有時間就主動和當地員工交流,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發現當地員工大多不會地質建模,而他們之間是不會相互教授技術的。我就嘗試幫助他們,和他們一起創建模型,調整參數,教他們使用軟件的技巧。同事Carlos經常一上午找我四五次。中方員工們主動、無私的幫助,換來的是真誠、親密的朋友。地球物理師Mercedes和老地質專家Edgar也都分別邀請我去他們的家里做客,在這種真誠的溝通和互動下,中外同事間的隔閡慢慢融化,大家變得親密無間,數據資料的分享更容易,工作效率也更高了。
平淡而簡單的生活
在哥倫比亞的生活很平淡,甚至有些單調。工作之外,剩下大把的時間,如何度周末更是令外派員工最頭痛的事。我一般是安排自己學習,彌補工作中發現的知識漏洞,提高專業技術能力,練習英語,攻破語言難關。每個周六的下午,我們中方員工就聚在一起打籃球,鍛煉身體。由于場地和時間固定,慢慢地吸引了很多其他中國公司的同胞也來打球,以球會友,同樣身在異國他鄉的我們成了朋友。
萬圣節是當地很在意的節日,而我們中方員工卻沒什么概念,不知道如何慶祝。當地員工非常貼心,提前為我們準備好特色服裝,給我們介紹節日背景,還邀請我們一起參加萬圣節熱鬧歡快的歌舞活動。
還記得2012年的元旦,中方員工一起包水餃,每個人做一道菜,一頓地道的家鄉菜讓大家雖然身在異鄉卻感受到了濃濃的家鄉情,忘了此時身在他鄉的遙遠與孤獨。
2013年5月,我結束了外派生活回到北京,回想和大家一起共同奮斗的一年半時間,記憶中那些風風雨雨、那些溫暖感動,依然使我心潮澎湃。難忘加班時,大家的緊張忙碌;難忘一口卡鉆時,大家緊鎖的眉頭;難忘一口井測試自噴兩千多桶時,大家臉上由衷的笑容。歲月如歌,讓我銘記的不僅是這些熟悉的面孔、精彩的瞬間,更是在海外事業拓展時加深的認知和寶貴經驗,這些珍貴的財富將伴隨我的一生。
作者:趙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