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瘠土地這樣長出現代產業 |
時間:2018-12-16 來源:人民日報 視力保護色: |
用央企產業、技術優勢對接當地特色,中化集團打出精準扶貧組合拳 貧瘠土地這樣長出現代產業 貧困地區缺什么,幫扶怎么幫?中化集團以產業優勢、技術優勢對接當地資源特色,一套組合拳精準發力,新技術、新理念注入,促貧困地區成長起有生命力的現代產業 瞄準“靶心”:補短板、興產業,讓資源特色變優勢 鹽堿地也能變良田?內蒙古林西縣轎頂山村人想不到,如今竟成了現實。 “春天白花花,夏天水汪汪;春播一袋種,秋收一碗糧。”回想過去,轎頂山村主任唐玉香嘆氣:村里為啥窮?守著千畝鹽堿地,別說種莊稼,連草都不長。靠啥脫貧,成了大家的一塊心病。 轎頂山村是林西縣的縮影。林西地處偏僻,干旱少雨,耕地118萬畝,但不少是鹽堿地、荒坡地。種地靠天吃飯,農民增收乏力。 中化集團對口幫扶林西縣,扶貧千頭萬緒,從哪破題? 找準貧因。中化扶貧干部胡才志進村入戶摸實情:基礎差、門路缺,貧困村最盼致富產業。因貧施策,中化“量身定制”扶貧方案,立體式措施落戶林西—— 改良鹽堿地。中化農業的科技團隊進駐田間,對7個鄉鎮9個村3200畝鹽堿地試驗改造,深耕、排堿、配方施肥,讓寸草不生的土地恢復了地力,為全縣20多萬畝鹽堿地蹚出了新路。改造荒坡地。中化技術人員開出“藥方”,綜合利用集雨水窖、滴灌技術,讓一片片旱地變成水澆地。 告別低產田,劣勢變成優勢。中化派專家把脈,林西氣候冷涼,光照豐富,適宜發展甜菜、馬鈴薯等特色產業。轎頂山村不少打工農民返鄉種起“甜蜜產業”。貧困戶李永春嘗到甜頭:“去年試種了3畝甜菜,畝產達到5噸半。今年又種了9畝,一年至少掙2萬多元。” 好產品還需好出路。推動電商扶貧,中化投入資金幫林西建設電商平臺,讓更多“藏在深山”的土特產走向全國。 今年8月,林西縣通過國家驗收,成為內蒙古第一個脫貧摘帽縣。其中,中化的幫扶功不可沒。 對口幫扶怎么幫?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認為,脫貧根本之策靠產業。中化業務涵蓋多個領域,具有多元產業優勢,是國內領先的農業投入品和農業服務一體化經營企業。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化瞄準產業這個“靶心”,立足產業優勢、技術優勢,對接當地資源特色,助貧困地區成長一批有生命力的現代產業。 不只是林西,中化在對口幫扶的7個貧困縣,探索建立“立項—質詢—實施—監督—后評價”的項目管理機制,將企業管理經驗移植到扶貧援助上,通過閉環管理,保障“一縣一策”幫到點上,發揮實效。 在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中化旗下的沈陽化工研究院針對沙化土壤,攻關苜蓿根腐病防治、保水保肥等關鍵技術,開發出苜蓿增產因子,試種基地增產達15%以上,促進了當地生態產業發展。 在西藏崗巴縣,中化協助當地推動崗巴羊獲地理標志認證、有機認證,研發全羊宴成為主題菜品,讓崗巴羊身價倍增。吉汝村牧民吉律說:“前幾年一只羊賣不了800元,如今漲到1500多元,腰包鼓起來,去年家里蓋起新房。” 初步統計,近些年來中化集團累計投入扶貧資金3.6億多元,實施扶貧項目167項,新技術、新要素注入,一批特色產業快速成長,激活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 對準人頭:有技術、會經營,讓貧困戶脫貧有奔頭 扶貧先扶智。伴隨產業項目的實施,中化的農技課堂、技能培訓跟進,著力培育有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同樣種玉米,科技下田產量翻番!”轎頂山村農民劉金東對農技課連連稱贊,過去習慣大水大肥,產量上不來。還是專家有本事,指導大家用上良種,施上配方肥,一年下來畝產達到1300斤。玉米增產,老劉開始發展養殖:“去年養了20頭育肥牛,自家30畝玉米,基本不用買飼料。” 科技激活貧瘠土地。近年來,中化農技人員在貧困地區開展技術培訓200多場次,培訓農牧民5576人,投放測土配方肥7330噸,投放玉米新品種5萬多公斤,發展苜蓿示范基地55萬畝,單產提高10%—20%。 培訓帶來新門路。在阿魯科爾沁旗先鋒鄉先進村,貧困戶王玉芬說:“編炊帚剛學有點難,但老師手把手教,挑苗、攏苗每個步驟多練習,就能編好。”她家里老人有病,孩子上學,“如今家門口能賺錢,日子有奔頭了!” 炊帚編織背后是一條產業鏈。中化扶貧干部、阿旗副旗長呂海濤說,先鋒鄉坡耕地多,種糧不行。經調研,種笤帚每畝純收入650—840元,而手工編織后,附加值能再提高2至3倍,效益可觀。 讓草編產業落地生根,中化投入175萬元資金,建起集生產、研發、培訓于一體的現代廠房。引導成立盈嘉農牧業合作社,帶動規?;藴驶a。聯手相關部門建培訓基地,讓貧困戶成為技術工人。先鋒鄉黨委書記張立錚說,全鄉種植笤帚苗6000余畝,明年將帶動周邊發展到3萬畝,有了草編加工廠,村里打麻將的少了,學手藝掙錢的多了,小笤帚帶來脫貧的希望。 聚焦新產業。在林西縣,中化加大電商培訓,帶動創業就業人員1249人。大井鎮金雞嶺養殖合作社理事長姜富貴說:“搭上互聯網,銷路寬了,小笨雞一年能賣10萬只,收入近百萬元。” 助力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在青海大柴旦,中化參建中心學校教學樓、幼兒園;在林西縣,援建鄉村幼兒園,解決400多名偏遠農牧區孩子入托難題。在對口幫扶的7個貧困縣,中化設立了“中化獎學金”“中化獎教金”,助力城鄉教育均等。中化員工自發開展“圓夢助學行動”,4年多捐資181萬多元,“一對一”資助了2500多名貧困學生,讓更多孩子安心完成學業。 謀劃長遠:著眼綠色生態,打造有競爭力的新產業 “貧困地區發展產業,靠傳統模式難有出路,必須高起點謀劃,用綠色、生態理念打造有競爭力的新產業。”寧高寧說。 在崗巴縣廣袤的草原上,白云朵朵,碧空如洗。中化援藏扶貧干部劉凡坦言,全縣平均海拔4700米,草場558萬畝,核定載畜量14.6萬只。“43畝草場才能養一只羊,崗巴羊數量幾近極限。” 既要保生態,又要富口袋。在中化推動下,崗巴鎮門德村建起了崗巴羊標準化養殖場。推動科學養殖,中化今年投入435萬元,定制專用飼料1200噸。通過短期育肥,“放養”變“圈養”,試養的3500只羊將提前一年出欄。 在崗巴吉汝村,中化今年11月捐贈的100輛摩托車已送到村里,幫助牧民們實現了騎摩托放牧。未來兩年,將加大投入集中建設綜合服務中心、鄉村道路、民房改建,讓這里的好風景變“好錢景”,成為旅游勝地小鎮、愛國主義教育小鎮。 傳統農業不斷升級。在阿魯科爾沁旗天山鎮,中化農業的MAP(現代農業綜合服務)扶貧示范農場落戶,流轉新平村1360畝土地,以土地托管為核心,實施水肥一體化項目,打造優質高效甜菜基地。 “都是新品種、新技術!”在農場打工的新平村農民孫貴榮一一細數,甜菜品種是從荷蘭、德國引進的,滴灌設施是以色列的,省水省肥,增產效果好。村里成立農牧合作社,帶動村民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務工等多渠道增收,今年全村115戶戶均5000多元。孫貴榮說:“我們夫妻倆一個月收入7000元,再加上分紅,年底穩穩脫貧。” 打造品質農業。在阿魯科爾沁旗游牧核心區,中化以黑頭羊為主要羊源,以純凈、綠色定位打響“塔林花”品牌。今年的“雙11”期間“塔林花”羊肉成為爆款,當日銷售11萬元,鮮明地域特色的消費品牌,引領產業提質增效。 在已經脫貧的林西縣、青海大柴旦和德令哈市等地,中化幫扶舉措仍在發力。“脫貧不是為了一時摘帽,助力對口幫扶地區實現鄉村振興,這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寧高寧說。 記者 趙永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