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辟蹊徑 進入“膜”界文/朱建軍 化工事業部創新管理部總經理 |
2017年,四部委聯合下發《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把膜材料上升到國家戰略材料高度,位列九大新材料之首。2017年膜產業規模已經達到1300億元,其中反滲透膜(RO膜)市場需求每年近100億元人民幣。隨著我國電子工業發展、環保要求不斷升級以及海水淡化等因素,市場需求越來越大。 然而,目前我國反滲透膜國產化率小于10%,基本被國外品牌壟斷,尤其是在高端應用方面,國外品牌的壟斷率幾乎達100%。沒有脫氣膜、沒有反滲透膜,就談不上制造電子芯片等高端電子產品,水處理成本也將大幅提高,相關產業將失去成本競爭優勢。 再看自身定位,中化國際創新中心的定位不單單是一個技術研發實驗室,更是服務于中化國際戰略轉型、戰略發展的支持平臺,比如對新產業領域的預研預判等。我們重點關注當前化工事業部及下屬各單位所沒有的產業方向,比如配方型的電子化學品、復合材料、膜材料等。 我們的研發創新思路是,如果我們有技術、有產品,就去找有市場資源、有渠道的人合作,比如我們的電子化學品;如果我們有平臺、有渠道、有市場,我們就去找產品、找技術,比如我們的脫氣膜、RO膜。 在膜材料領域,我們從應用研究著手,理解產品、熟悉行業。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我們3個人的團隊拿下了4000多萬的項目,已形成了完整的特種膜產業規劃。由于沒有膜產品的生產技術,我們開始尋找技術,扮演“工程商人”的角色。通過近半年的努力,我們找到了可靠的技術提供方,并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 一個企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對創新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所采取的創新形式也不應該千篇一律。華為對研發的投入非常大,但他們并不是一開始就大量投入基礎研究。2002年華為處于起步階段,任正非的觀點是“華為不需要科學家,華為需要工程商人”。而隨著華為技術進步,今天華為的產品研發進入到了“無人區”,已從“市場導向”向“技術導向”發生轉變,對此他們提出“多元化發展,華為既需要工程商人,也需要科學家”。 華為的發展實踐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我們的不同產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目前,中化需要科學家,也需要工程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