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膠片如何戰勝時代文/王學良 |
《靈魂經營:富士膠片的二次創業神話》 (日)古森重隆 著 欒殿武 譯 出版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有人曾問古森重隆,“你和其他人有什么區別?”這位掌舵人毫不猶豫地回答:“行動果斷,我自信每一次都作出正確的判斷。”
21世紀初期,數碼化大潮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全球,膠卷市場面臨全面崩潰,古森重隆于此時臨危受命,擔任富士膠片全球總裁。2012年,膠卷業百年巨頭柯達遽然倒塌,宣告經營破產。而富士膠片2013年的銷售額卻達到了2.215萬億日元,成績斐然。 在《靈魂經營:富士膠片的二次創業神話》一書里,古森重隆分享了自己克服危機的全過程。面對核心業務快速衰落的困境,抱著“絕不能輸”的信念,古森重隆開展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歷經十年圖治,帶領富士“第二次創業”。 2004年,富士發布經營計劃“VISION75”,這是一個為了迎接公司創立75周年而制定的2004至2009年度中期目標。古森重隆的魄力在于,他制定該計劃的目的不是“茍延殘喘”,而是要繼續保持國際領軍企業的地位。在膠卷市場全面崩潰情況下,這種定位需要有壯士斷“頭”的勇氣,要么新生,要么終結,沒有中間選項。 “VISION75”明確了三個基本戰略: 一是徹底精簡機構、優化體制。2006年,古森重隆整編了全球工廠及旗下專業洗印公司,同時果斷裁員5000人。 改革需要一腳“踩剎車”,也需要一腳“踩油門”。“VISION75”的第二個基本戰略是“構筑新的發展戰略”。古森重隆認為,開發新興主體項目,不能以“將來有可能發展”之類的模糊概念來進行判斷。 有鑒于此,古森提出了四個課題:如何利用現有技術鞏固現有市場?如何開發新技術應用到現有市場?如何將現有技術應用到新市場?如何研究新技術開拓新市場?在解答這四個課題的歷程中,富士也尋找到了適合自己、切實可行的市場空間。 通過戰略并購的方式,富士確立了六大領域,涵蓋數碼影像、光學元器、文件處理、醫療保健等行業。到2008年金融危機前,富士的銷售額構成結構已經發生徹底改變,與2000年相比,富士2007年的總銷售額實現翻番。業務構成以信息事業、工業器材、醫療生命科學為主,2000年占比近50%的膠卷及照片關聯產品,此時占比不過12%,這是一場神乎其技的蛻變。 第三個基本戰略是強化關聯運營,在組建富士膠片株式會社基礎上,下設富士膠片和富士施樂兩家公司。兩家公司之前幾乎不存在業務交流,而在組建控股公司后,無論在技術還是市場方面,二者業務均呈現交叉和協同狀態,大大提高了業務效率并有效降低了集團整體成本。 有人曾問古森重隆,“你和其他人有什么區別?”這位掌舵人毫不猶豫地回答:“行動果斷,我自信每一次都作出正確的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