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之美與金融不滿文/本刊編輯部 徐珊 |
“在崩塌的保險公司巨頭、奄奄一息的購物中心、瀕臨破產的銀行和幾乎破產的汽車公司之中,美國人民目睹著一個比一個軟弱無力的機構,一個比一個步履蹣跚的機構。”美國前任財長漢克·保爾森對于2008年金融危機的描繪令人記憶深刻,而民眾則將自身遭遇的不幸統統歸結于金融體系的作祟,他們認定金融制度已經腐化,抨擊和圍攻金融從業人士,促使“占領華爾街”運動蔓延全球。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甚至斷言:“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就是,金融體系偏離了本質,而且它也無法回歸本真了。” 從危機中走出的金融行業當下面臨著毀譽參半的尷尬處境。在一片喧鬧與嘈雜聲中,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羅伯特·席勒則選擇用一種安靜的方式參與到這場世紀大討論里,在《金融與好的社會》一書中,他著力強調:“金融并不是社會的寄生蟲,社會離不開金融,金融應當服務于社會,而且我們需要有更多的金融創新。” 作為一位享譽世界的經濟學家、當代行為金融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席勒教授從未掩飾過對于金融破壞力的質疑和批判,但他的目光所及之處,更加深遠和富于建設性。他堅信,金融機構與民眾之間的聯系是維系社會運轉最為基礎的關系之一,金融業管控風險的能力使人類可以將創意轉化成各種重要的產品和服務,小到改良型的手術器具和先進的生產工藝,大到復雜精密的科研機構,以至于最終影響整個公眾福利體系,但高度的不滿和巨大的敵意會抑制金融創新,阻斷金融體系向著普惠大眾的方向發展。 金融體系的神秘大門被叩開,行業中的眾多關鍵和邊緣角色——首席執行官、投資經理、銀行家、投資銀行家、交易員、保險商、市場設計者、金融工程師等等,都出現在席勒的筆墨之中。任何一個社會角色都有其獨特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引領金融發展的并非是冰冷的數字與信息,而正是這些活生生的人類個體。若要化解人們對于金融體系的敵意和不滿,必須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了解這個體系的真實運作方式,理解這些角色的本質及內在聯系,并試圖預測他們未來發展之趨勢。 作為一門學科、一種職業或是一種創新的經濟來源,金融正在幫助人們達成平等社會的終極目標,金融制度還處于一個持續演變的過程中,即便它現在還不足夠完美,雖擁有激情卻也焦慮萬分,只有細致入微地引導其發展才能將其成功地引入未來,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對金融體系進行擴大化、民主化和人性化的改造。 然而,正如羅伯特·席勒教授想傳遞給讀者的核心意識一樣,金融有充足的潛力為人類塑造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世界,需要的是耐心和專注。畢竟,金融領域取得的那些決定性意義的進步需要用人生來丈量,而非年份來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