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能源產業鏈出口文/中化石化銷售有限公司 李波 |
隨著泉州二期項目開工建設,集團能源業務進一步向石化下游延伸。如何在穩步提升泉州石化現有產品銷售的同時,提前建設乙烯產品銷售渠道,以確保建成投產后不出現產品銷售瓶頸? 承載在這樣的使命,2017年8月1日,中化石化銷售有限公司在上海自貿區注冊成立。 “中化石化銷售成為集團整個能源戰略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出口。”寧高寧董事長在中化石化銷售調研時如是說,“將它做活做大了,自然也就帶動上游做活了,這叫‘滿盤皆活’;如果這個出口堵住了,那就可能‘滿盤皆輸’。” 如何做“活”銷售這一能源產業鏈出口?唯有創新打造差異化運營能力,方能實現集團這一戰略布局。 如何做“活” 成立以來,中化石化銷售聚焦兩項業務,即泉州石化乙烯產品預銷售和壹化網運營,提前布局,創新模式,為長期發展奠定了基礎。 乙烯產品預銷售充分體現了中化石化銷售業務市場化。2017年,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乙烯產品預銷售工作加速推進。目前乙烯產品銷售路徑已經形成,并與泉州石化、園區公司就隔墻產品選擇邏輯與出廠方式方案等達成初步一致,在產品銷售、市場營銷、物流運輸等方面,扎實推進。目前,包括乙烯預銷售在內的市場化業務量已達430萬噸。 壹化網方面,作為中化能源向互聯網融合的重要平臺之一,壹化網的發展需要與“互聯網+”解決產能過剩的初衷緊密結合。因此,中化石化銷售堅持“讓懂得市場規律、商業邏輯、客戶痛點的人參與壹化網的業務開拓”,力爭聚攏客戶并擴大規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產業鏈效率以及參與者的市場競爭力。 2017年,壹化網成交量大幅增長。中化石化銷售在保持已有上線業務穩定發展的基礎上組織泉州石化產品上線,實現在線交易量和交易金額大幅增長。截至2017年12月31日,壹化網累計成交50萬噸,總成交額48億元,累計用戶2167人,吸引1480家企業入駐,按年度交易量計算已達到年百萬噸級電商平臺規模,并位列第四屆中國B2B電子商務大會發布的“2017中國B2B行業百強榜”第14名及“2017傳統企業轉型先鋒”第3名,贏得行業認可。 壹化網在建設過程中,圍繞產業結構升級與商業模式重構,以互聯網平臺模式為方向,整合匯聚線上線下資源,將壹化網建設成集在線交易、倉儲物流、行業資訊、產業金融等服務于一體的全鏈條平臺,最終實現賦能產業鏈與降本增效,構建石化生態圈共贏新格局。 遵循先聚流量、再優產業的發展路徑,壹化網初始階段通過有效的風控體系和低成本資金幫助客戶解決資金周轉問題,吸引客戶上線交易,產生粘性。接下來,逐步積累的客戶和交易信息通過線上平臺真正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實現數據級的鏈接,從而解決上下游信息不對稱、資金和物流資源配置差的問題,提升全產業鏈的運行效率,降低成本。 截至2017年底,中化石化銷售實現實貨經營量300萬噸、倉儲物流經營量254萬噸、營業收入87億元,并超額完成成立之初規劃實現增量利潤1億元的目標,首戰告捷。 培育六個能力 2018年,中化石化銷售將繼續提升“六個能力”,助力泉州石化實現煉化一體化轉型。 一是提升乙烯產品銷售全面配套能力。化銷總部參與隔墻工廠商業談判和管理架構設計,各區域銷售公司以分銷為主,以終端客戶為導向,確保在各區域落地扎根。此外,通過不斷提升福建本地銷售比例,逐漸樹立隔墻工廠本地銷售的理念,實現泉州石化產品業務與自營業務有效對接,擴大自營業務尤其是乙烯相關產品貿易量,與乙烯計劃產量規模逐步匹配。 二是提升泉煉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從保障剛性出廠、引領區域價格、高效資源分配、深耕銷售渠道網絡、物流配送和產銷協同促進生產優化等方面持續改善,打造堅實可靠的中化能源石化產品資源統銷平臺。 三是提升互聯網模式與流程創新能力。確立“自營+第三方”模式與服務的定位,通過產品功能開發、線下資源對接和產品上線計劃,提升壹化網線上經營量。 四是提升外部產品資源獲取能力。加強壹化網建設,完善交易和服務功能,快速建立起“自營+第三方”、一站式、全產業鏈B2B平臺,組織做好“地推”工作,吸引獨立煉廠參與上線交易。 五是提升銷售業務經營內涵。整合集團內外部資源,發展多種銷售渠道,建設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具備市場競爭力的石化產品營銷體系。 六是提升物流專業化經營能力。通過行業對標,實施物流專業化經營,達到國內三甲的石化運輸能力,在輕資產前提下,適度配置石化可控運力,建設行業一流的物流專業平臺。 新的一年,中化石化銷售將持續創造新模式,引領新變革,為迎接2020年乙烯項目正式投產運營打下堅實基礎,力爭成為國內領先的石化產品營銷服務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