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如何實現科技驅動文/陳寶樹 |
在“科學至上、知行合一”理念指引下,更加靈活地運用各種創新模式,使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永動機 當前,我國石化行業整體精細化率較低,科技投入強度不高,在這個大的背景下,中化集團“科學至上、知行合一”理念為行業發展方向提供了指引。圍繞這一理念,化工事業部作出新的戰略部署,更加重視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通過研發和創造推動科技驅動的創新型企業目標達成。 正視發展差距 加入中化前,我在一家外資化工企業工作了18年,對美國和德國的研發體系比較熟悉。加入中化國際后,我認為公司的幾塊業務都做得不錯,這無需妄自菲薄,但同國際領先企業相比,在以下幾個方面仍具有不小差距: 一是研發管理體制問題。在科技管理領域,外企的做法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中央管理式,另一類是下級BU管理式。很多公司也采取兩者合一的方式,即兩級管理架構,既有總部管理,又有BU管理。化工事業部采取的是兩級研發管理架構。 總部直管的模式好處在于能夠比較容易地去執行戰略,但弊端很明顯,對存量業務的管理難度較大。而在管理增量業務時,也會遇到難題。比如,選項目的時候,到底要做什么研發項目,往哪方面做?如果僅僅憑科學家的興趣去作選擇,立項時評委會又對這方面不懂或者把關不嚴,就會出現許多問題。針對這個難點,化工事業部目前采用“閘門式管理”對新立項目進行把關。 二是新產品投入產出問題。目前,化工事業部科技研發投入很大,后期應該聚焦在如何合理計算和對標這兩個方面。2017年,我們的科技投入為8.9億元人民幣,占產業收入比為5.6%,2018年科技投入超過11億元。聽上去數額不小,但是占銷售額的比例其實很小。 另外,新產品銷售額是評價科技能力最重要的指標。目前,化工事業部計算出來新產品銷售額占產業收入比約25%,與國際20%的水平進行對標,結果看似很高,但是仔細分析后,就會發現新產品的構成存在問題,因為很多產品是通過技改、工藝流程改進得來的,而這些產品也被視為新產品。 差異化管理 針對“科學至上”戰略轉型,集團提出了四個“1000”目標,即:未來三年科技投入1000億人民幣,招聘1000名科技人才,實現1000億新產品銷售,實現1000個新專利或著作。作為主要任務承擔者,化工事業部任務很重,下一步應該怎么做? 第一,增量業務多投入,存量業務多放權。2018年以來,化工事業部開啟了深化改革全面轉型的進程,把現在的業務分為存量業務和增量業務,從戰略到科研進行聚焦,從較大范疇的精細化工領域聚焦到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等核心產業。戰略聚焦了,科技也要聚焦,在增量業務上多投入,在存量業務上多放權,促使現有業務能夠在一線充分發揮作用。 具體的業務推進成果喜人。前期的鋰電池材料項目、芳綸項目、鋰電池項目都在穩步推進中,各地工廠的建設已開展,一些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膜材料項目方面,化工事業部在寧波象山投資35億人民幣建設項目基地,前期是RO膜,后期還要做五六種膜,同時還要在象山配套建立一個膜材料的研究院,這些都需要大量人才參與,我們非常希望總部職能部門的人能夠參與進來,希望更多人才來到基層,在這里大顯身手。 同時,在總部建立新能源研究院,研究院院長已經招聘到位。一方面,將和天津大學聯合開辦研究院;另一方面,鑒于日本在這個領域的專家眾多、成本可控,所以還將在日本開設新能源研究院,加入膜材料、新材料的研究,而歐洲、美國的全球布局也將隨之展開。 化工事業部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建立科技創新中心,專注于化工新材料、農藥劑型等方面的研究,這里將被打造成為中國精細化工的“智庫”。科技創新中心能夠打破跨國公司對技術的封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大幅提升一流的高性能材料、汽車化學品的研發能力,引領上述產業領域的技術發展;在農藥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中,科創中心作為國內最大的農化研發平臺,其研發經驗和領軍人才將對推動我國農藥研發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事業部還將在立項上進行改革,圍繞戰略做平臺。 化工事業部還將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在項目上與外部機構合作,同時也助力BU加強對外合作。現科技創新中心已有2個聯合實驗室,一個是與康寧公司的反應器應用認證聯合實驗室,另一個是與日本DIC株式會社共建的中化-DIC跨相膜聯合實驗室。未來,這類聯合實驗室會更多。與此同時,創新中心還簽約了一個院士工作站,后續也將會加大類似項目的簽約速度 。 健全創新機制 化工事業部目前正發力構建特色創新三角,全面推進“產品及業務組合創新、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四位一體的創新驅動戰略,從內生式創新向內外部資源有機結合的開放式創新轉變,從研發環節單點突破向研產銷全線貫通的產業化創新轉變。 為打造更加健全的創新機制,化工事業部獨創了“市場導向型”的科技創新管理體系(Sinochem Innovation System,SIS),即通過整合研發戰略管理、項目管理、成果管理、資源管理、情報管理等模塊,保障科技投入產出的導向性、規范性和可持續性。 SIS各模塊相輔相成,整合后將在規劃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挖掘創新熱點、提高研發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無形資產核心價值、鞏固市場競爭優勢等方面充分發揮協同效應。 在研發領域,化工事業部搭建了以中央研究院、各板塊專業研發平臺互補的二級研發組織架構,采用自主創新與開放式創新相結合的模式,打造高性能材料、復合材料、鋰電池及膜材料等若干個開放式創新平臺,這已成為增量業務突破的重要戰略布局。 在向開放式創新轉變的過程中,化工事業部也正積極與學術機構、企業等外部機構密切合作,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開放式創新生態系統。除了成立用于投資初創企業的瞻元VC基金外,還與天津大學共建鋰電研究院,與康寧、DIC等多家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推動新技術的研究開發。 正是由于將創新提到了戰略高度,化工事業部自2017年起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投入資金占到中化集團科技投入總資金的80%以上,項目涵蓋中間體及新材料、農化、氟化工、醫藥健康等領域,研發團隊已達到千人規模。 “中化-DIC跨相膜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 建立科學的創新激勵體系 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這使得我們對于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而招攬人才需要建立科學的創新激勵體系。 首先,加大創新激勵力度,確定化工事業部“創新管理激勵基金”的管理方式和實施方案。未來將每年投入5000萬,3年投入2個億的創新激勵,重點用于牽引和激勵增量創新業務,讓創新者、價值創造者和技術創造者,在工資獎金等勞動報酬之外,獲得與技術投資相關的回報。 在事業部的工具箱中,有閘門激勵、項目跟投、崗位分紅、風險抵押金等針對不同創新項目的激勵工具,相信通過多樣化的激勵手段,一定能夠激發出員工創新創業的熱情。 其次,推動項目制改革,通過項目制的運行,打破部門壁壘,實現扁平化管理。未來的項目經理將擇優選用甚至考慮競聘上崗,脫穎而出的項目經理有權“組閣”,同時會加大對項目成員特別是項目經理的激勵力度。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希望打造出一支支狼性隊伍,幫助公司在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產業戰略核心領域的重大并購、技術引進、整合以及退出項目上實現快速突破。 再次,推行化工事業部TOP100關鍵崗位計劃。在關鍵崗位識別方面,淡化組織層級關系,突出業務貢獻、戰略重要性,體現崗位價值,通過量化指標和科學評判識別出化工事業部的核心重要崗位,進一步向這個群體賦能,加大培養和激勵的力度。 最后,打造TOP100高端科技人才隊伍。這個計劃涵蓋未來的BU技術總監及重點研究機構負責人、重點學科、領域帶頭人、重點科研課題的項目經理。化工事業部將計劃配置1000萬的薪酬額度專門用于支持這些高端科技人才的引進,同時也將考慮在公司內部實施關鍵崗位人才推薦獎勵政策,發動廣大員工為事業部“引智引才”工作添磚加瓦。 中化若要實現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成為一家以科學技術驅動,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競爭力和靈魂的企業,就需要在“科學至上、知行合一”理念的指引下,更加靈活地運用各種創新模式,既注重管理過程也要注重創新結果,使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永動機,只有這樣,我們的產業夢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