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會思考文/張寶紅 |
區別東方人和西方人,不是看他們的膚色,而是看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比如一些生長在西方的華人被稱為“香蕉人”,就是因為思維和舉止是西方式的,外黃內白。 造成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差異的最大因素就是文化。哪怕是一些世界公認的優秀品質,比如勤勞,東西方的理解其實也有差異。西方人的勤勞,很多是新教倫理帶來的,新教給予諸如勤奮、守諾、誠信等敬業精神積極的道德肯定,進而擁有了社會價值;而東方人的勤勞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儒家文化根基,能吃苦、能忍耐被看作是東方文化的典型特點。 很多國際關系學者認為,世界沖突的根源是文明的沖突;同樣,很多企業家認為,企業之間的競爭,最終將體現為企業文化的競爭。 國有企業的文化有其特殊性,會否形成華為那樣的“狼性文化”,或是像海底撈一樣通過打“感情牌”發展,是大家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但明確的是,國有企業文化基因中往往會更突出一種家國情懷和社會擔當。大慶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老英雄孟泰“為鞍鋼譜寫一曲自力更生的凱歌”的創業精神;一汽紅旗“乘東風,展紅旗,造出高級轎車送給毛主席”,三十三天干出第一輛紅旗試制車……這些都是當年的企業精神。改革開放后,追求效益、注重規模、民企崛起催生了更為現代的企業文化和管理制度,國有企業的精神風貌也有了比較大的變化。如今,國有企業文化更加多樣化,企業領導人的風格和個人魅力也愈加對企業精神和社會形象發揮引領作用。 中化作為國有重要骨干企業,誕生于新中國成立之初,文化中帶著紅色基因,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說起中化的企業文化,司齡長一點的同事會從“做人做事”說起,司齡短一點的同事會說“科學至上”和“求真、求是、求變、求進”,這些都是中化企業文化的元素。可以說,中化近70年的發展,無數人的打拼、打磨,自身文化特質也不斷發展成長、與時俱進,目前已經歸結為一套較為完備的企業文化系統。 但文化會思考,它最終會落在“人”的思維和行為上。中化的企業文化建設,從來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華麗語句,不是墻面上鼓舞人心的標語口號。它需要真正走進每個員工心里,然后再從大家的思想思維、行為舉止中走出去,展現出中化人獨特的精神和氣質。 在公司對待同事,在外面對待客戶,在家對待親人,在社會上對待陌生人,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怎么思考問題、怎么完成工作、怎么做人做事,這些都是中化文化最直白的體現。只有將文化融入血液,它才能吃透落地,成為整個企業的DNA,繼而成為強勁的軟實力。 未來中化的發展,需要優秀的企業文化托底和引領。阿里巴巴的員工深信他們在用互聯網改變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因此有至高的使命感和榮譽感。中化人同樣擁有承擔國家戰略使命的自豪感,在“科學至上”的價值觀指引下,勠力引領行業變革、促進產業升級、推動社會進步,成為行業領先、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業的一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