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破壟斷文/孫守華 泉州石化 |
2011年7月,我碩士研究生畢業加入泉州石化汽油加氫團隊,成為周洪濤的徒弟。周工在石化行業摸爬滾打30余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煉化專家。在我眼里,他是一個嚴謹低調、和藹可親的人。他平時話不多,但工作起來非常專注,對技術極為較真。 汽油加氫裝置是最后確定工藝路線的一套裝置,汽油加氫團隊成立較晚,人手不足。同時,汽油加氫為國外全引進技術,泉州石化面臨著技術、人員、管理等多方面“從零開始”的困境。關鍵時刻,催化裂化裝置出身的周工主動承擔起汽油加氫裝置工藝管理重任。 2012年中秋節前夕,他帶領團隊前往位于青藏高原的格爾木煉廠學習調研。他不懼高原反應,整天待在現場熟悉流程,用短短半個月時間,基本掌握裝置操作要領。 開工前期,他帶領團隊整日撲在裝置上,翻譯材料、優化流程、設計方案,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實現了多個流程方案的優化。彼時,他手把手教我將艱澀的英文文獻,準確翻譯成通俗易懂、可指導生產的中文資料。汽油加氫裝置自開工至今,運行良好,裝置的能耗、產品質量、產品收率以及平穩率等指標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成熟的技術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煉廠來參觀學習。 美國壟斷汽油加氫裝置催化劑專利。如何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催化劑及其模塊國產化,成為汽油加氫裝置團隊攻關的首要內容,周工帶領團隊在國內尋找合適催化劑。2016年初,團隊與丹東一家催化劑生產商合作,開發了一種“耐溫性”催化劑,并成功在輕汽油醚化反應器上實現國產化,一個周期減少催化劑成本600余萬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為催化運行部汽油加氫裝置的“老師傅”,在努力提高自己技能的同時,周工還認真做好裝置的傳幫帶工作。在他的教導下,我也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煉廠工作經驗,成長為一名合格的主操、倒班工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