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泉化文/雷彥璋 |
三者雖在不同時空,卻又是何等心有靈犀,他們用責任、關懷和堅守,共同營造出這份難得的靜謐 雷彥璋 泉州石化 學生時代寫作文,筆下的工廠總免不了喧囂熱鬧、馬達轟鳴。今夜值守工廠,漫步在桔黃路燈映照下的馬路,遠望燈光如繁星般閃爍的煉塔,驚覺“靜謐”才是眼前這座現代化煉廠的背景聲。 佇立在泉州如水般溫柔的夜色中,回想起締造者在繪就泉州石化藍圖時的高瞻遠矚,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他們在業已規劃好的藍圖前大筆一揮,堅定地作出方案調整:現代化煉廠一定要遠離人群聚集的村莊與車水馬龍的運輸主干道,也一定要留足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化林帶。 于是,在投資有限、犧牲工期的情況下,經過技術人員縝密論證和項目建設領導小組激烈討論,最終決定在這片潮起潮落的鹽堿灘涂重新圍墾造地6000多畝,吹沙填土1200多萬立方米,最終將原先規劃好的平面圖硬生生向北移動了兩公里,才有了今日的靜謐——靜謐源于對社會沉甸甸的責任。 繼續漫步向前,煉塔在墨色中被一條輕柔的白色綾緞環繞,神秘而美妙。綾緞緩緩飄向天際,我的思緒也飛向遠方。我明白,輕盈曼妙的綾緞其實是經過先進技術脫硫、脫硝與降溫后的鍋爐水蒸氣,清潔干凈。 這座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現代化煉廠,配有全套數字控制的自動化裝備,先進的設備和領先的工藝使得那飄然遠去的綾緞沒有一丁點兒異味,零污染的排放也落實在這座煉廠每一項的設計規范與操作規程中——靜謐源于對科學的崇尚。 空氣中花草散發的淡淡清香將我的思緒拉回,眼前出現數萬平方米的原生態濕地,可以說是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設計的經典作品。據說,設計人員在現場踏勘時,發現了工地自然形成的低洼濕地,于是靈機一動,巧妙地設計出一個可容納近百萬立方淡水的天然蓄水濕地,為過冬候鳥與本地的白鷺、野鴨、鴛鴦造就了這一處藍天、白云、濕地自然交融的美好環境。 于是,無論春秋冬夏,每天總有數不清的鳥兒在水池里嬉戲覓食,池旁一朵朵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兀自悠然自得地盛開,散發出清香。在鋼筋鐵塔林立的廠區中心地帶,小魚、小鳥、蛐蛐、蝸牛們擁有了一片舒適靜謐的棲息之地,難能可貴,又別樣溫馨——靜謐源于對自然最本真的熱愛。 萬籟俱寂,夜已深沉,忙碌的檢修工人作業完畢,摘下安全帽,抬起頭,眼前騰地飛起一只海鷺,劃過平靜的水面,悠悠飛向海邊。 我在靜謐中沉思,勇擔道義的管理者,善良智慧的設計師,精益求精的操作者,身在圖紙前,駐足工地上,出入操作間,三者雖在不同時空,卻又是何等心有靈犀,他們用責任、關懷和堅守,共同營造出這份難得的靜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