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之路文/程文濤 |
這20年來,他從一個小小的“破爛王”檢修設備,到研發系統、成立工作室,再到成為技能大師、大國工匠,其實只做了一件事 程文濤 中化興中 人如果能在一件事情上持續投入極大的熱情,自己都想象不到會帶來什么。 從“小破爛王”到“浙江省省級技能大師”,再到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并獲得“全國技術能手”榮譽,來自中化興中的技能大師張杰,用整整20年的職業生涯,一心一意鉆研技術干設備維修,走出了一條專精極致的大師之路。 精益求精,展露匠人本色 在中化興中,經常會在庫區、碼頭等出現故障的地方看到張杰忙著查修設備的身影。其他時間要想找到他,就只能去辦公室了,因為那里有一堆讓他愛得深沉的“廢品”。 張杰喜愛收集從油庫里拆卸下來的廢品,所以人送外號“小破爛王”。不要小瞧這些“廢品”,在張杰手里可是能“變廢為寶”。這種習慣源自于有一次他修理設備板卡,這些板卡看著不大,但都是關鍵組件,一個就要幾萬元。如果修不好,可能整套設備都要報廢。勤儉的他覺得太可惜了,于是開始把已經報廢的設備上的板卡零件拆下來,作為維修其他設備的備用配件。僅這一項,就為公司節省了維修成本100多萬元。 創新突破,彰顯匠人之魂 如果你以為張杰只是修修零件,那真是“圖樣圖森破”了。當年岙山庫區原油儲罐抽底油泵運行參數受硬件配備所限,只能安排專人到現場統計,導致信息傳遞滯后。了解到這個弊端后,張杰帶頭承接了庫區泵群電流遠程監測科技項目。 那年冬天,張杰滿腦子想的都是課題,翻資料、查參數、建模式、搞演算、搭平臺,研發出一套遠程監測系統。為了收集油泵電流、電壓等參數,張杰在呼嘯的寒風中,接連好幾個晚上蹲守在露天油泵旁做記錄。經過反復對比和試驗,張杰帶領開發的遠程監測系統獲得成功,這套系統不僅有助于消除設備運行隱患,也降低了員工勞動強度,從而極大提高生產作業效率。庫區泵群電流遠程監測科技項目最終成功獲得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 除了在寒風中堅守,中化興中庫區那20多米高的油罐張杰也沒少爬。幾年前,中化興中提出智能庫區的概念。張杰作為自動化專業人員,不由生出一種使命感。為了采集、校對數據,他通常每天都要爬10多座油罐,要知道庫區工作人員正常一天也才爬5座油罐。 天道酬勤。不怕吃苦、拼命鉆研的精神最終結出碩果,張杰研發的系統填補了中化儲運系統大型油罐的數據監控空白,所承擔的課題也被列為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活動項目、舟山市重點海洋課題項目。
言傳身教,打造匠人傳承 為了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2013年12月,中化興中成立“張杰技能大師工作室”。這個以張杰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旗下聚集了油品計量技能大師、鉗工高級技師、設備點檢高級技師、維修電工高級技師以及幾個自動化控制專業的新員工。他們主要的工作就是立足生產實際,開展日常生產設備維修保養、修舊利廢和新工藝新技術的革新與應用。 在張杰的帶領下,他們把從油庫拆下來的廢舊設備,解剖設置成技能培訓道具,并編制培訓教程、攝制培訓錄像,組建了中化第一個技能培訓教室。不僅如此,張杰和他的團隊,還把多年來在電氣維修工作中積累的經驗以單時課、單點課形式進行內部交流,與其他同事分享技術和經驗,通過師徒帶教的形式進行“傳、幫、帶”,讓中化興中數以百計的新員工受益。 幾年來,張杰帶領工作室團隊先后參加課題攻關15項。“張杰技能大師工作室”被表彰為“浙江省優秀工作室”;張杰也被推薦為“中央企業杰出青年崗位能手”;2016年12月30日,國務院為張杰頒發了《政府特殊津貼證書》,表彰他為發展我國工程技術實業作出的貢獻;2019年2月,張杰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1979年出生的張杰今年整整40歲,在中化興中也干了整整20年。這20年來,他從一個小小的“破爛王”檢修設備,到研發系統、成立工作室,再到成為技能大師、大國工匠,其實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專注于工藝技能提升,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敢于創新。而張杰用二十年時光走出的這條“大師之路”,正是工匠精神的最好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