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信息孤島”架橋梁文/潘彥杰 |
在一年多的試點企業運行中, “中化物流港”信息平臺較好地適配了石化倉儲領域的生產運營、安全監管、數據可視化等要求,提高倉儲企業工作效率,拓寬業務界限,讓老業務、老企業在新平臺上煥發出不一樣的新活力 潘彥杰 2020年是再次印證危機即“危中有機”的一年。在新冠疫情浪潮拍岸之后,敏銳的市場迅速識別出信息化、數字化這條財富密碼,引爆行業加速發展。2020年,也是“中化物流港”1.0試運行并取得良好成績的第一年。 基于自身30年安全管理及信息化管理經驗,2019年8月31日,中化能源物流公司在試點企業正式上線一套適用于危化品倉儲企業的信息化、智能化、標準化全流程集成管理系統“中化物流港”1.0。 在一年多的試點企業運行中,“中化物流港”信息平臺較好地適配了石化倉儲領域的生產運營、安全監管、數據可視化等要求,提高倉儲企業工作效率,拓寬業務界限,讓老業務、老企業在新平臺上煥發出不一樣的新活力。 中化物流港運營監控大屏 潮起:危化物流行業的“意難平” 1989年以來的30年間,中化能源物流公司為成千上萬的客戶提供過服務。在服務過程中,公司發現,無論是在企業內部、企業與客戶之間、客戶與客戶之間,還是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客戶與政府部門之間,信息孤島問題都十分突出。后果是商流、資金流等信息不對稱,工作效率低下,成本高企,不能完全適應變化多端的市場環境,不能滿足日趨嚴格的安全環保監管。 企業方面,傳統倉儲企業面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安全生產困局。為嚴格保障安全生產,遵守國家法規、滿足監管部門要求,企業往往都會建立全套安全生產規章制度,但規章制度和實際執行經常是“兩張皮”。另外,企業內部由于信息不對稱、碎片化管理造成的“部門墻”依然很厚,主動脈沒有打通,導致出現“腦梗”“心梗”問題。為打破安全生產困局,企業管理者需要一套能有效執行、獎罰清晰的安全考核方案。 客戶方面,則面臨貨物信息不透明的困境。傳統倉儲企業只能通過電話、郵件等低效率方式獲取貨物信息。而且,由于交易和物流環節的信息不對稱,貨物權屬的判斷始終存在一定風險,這給貿易上下家在庫內交易帶來許多不便。除此之外,傳統的物流執行模式下,單據數量大、審批環節多、流轉時間長,客戶的提貨效率易受影響。對此,客戶急需一方平臺去打通信息通道。 政府監管部門方面,面臨的則是保障企業事故風險可控在控的難題。目前,全國有危化品企業將近25萬余家,化工園區近700多個,很多石化倉儲、碼頭企業的信息化水平比較落后,在國家倡導“高危崗位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實時、真實掌握企業生產現場現狀,確實是面臨極大困難。 不難看出,要想解決以上痛點和難點,必須實現碎片化管理向系統化管理的轉變,在“信息孤島”上架起“天塹變通途”的橋梁和紐帶。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決定利用能源物流公司30年的行業經驗,聯合信息化團隊,共同打造危化品產業的智能化運營平臺,“中化物流港”應運而生。 浪涌:化“數”為“據”構筑生態圈 痛點找到后,如何實現危化品企業從碎片化管理向系統化管理的轉變,“中化物流港”又如何去解決企業、客戶、政府的難題? “中化物流港”首先將目光落在企業的海量底層生產運營數據上。這些數據包含生產工藝中的流量、液位、溫度、壓力等物料及設備設施中的關鍵參數,數據真實有效,通過大量終端采集設備的提取與智能化梳理,形成真實可靠的數據供應鏈。這些數據支撐起物流港的“大數據中心”。 中化物流港生態圈 基于這些海量底層數據,物流港平臺便可實現石化倉儲庫區大數據模型的智能化構建,在能源物流公司石化倉儲標準化的基礎上,實現智能安全監管、業務執行、互聯互通、生產協同、決策支持、資源統籌的管理體系升級,實現企業現場生產數據動態監控、工況信息動態監控、內控管理智能優化。 同時,物流港的“三平臺”——執行平臺、決策平臺、服務平臺有 了數據的支撐,得以在內部管控、信息化支撐、業務開發、監管部門支持等方面施展拳腳。經過智能化處理的數據可以與外部大數據庫對接,利用外部行業大數據資源,為企業自身及客戶相關方提供數據服務。通過對這些底層數據的積累,為企業從巨量數據中提煉、獲取有價值的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為實現化“數”為“據”提供了基礎。 “一中心三平臺”的架構,使得物流港系統在業務開發層面能夠做到在石化物流產業鏈上下游良好的延伸。這為石化倉儲客戶提供從產油國至終端客戶“一站式”服務的同時,還能輔助政府監管部門完成對倉儲貨物的有效監管,提高效率。更進一步來看,平臺能夠實現中化能源物流業務從重資產經營到輕資產輸出的模式轉型,以物流港平臺為載體對外輸出中化能源物流標準化管理經驗,完善公司設施布局。“中化物流港”的核心目標,就是通過平臺的建設,完成“業務平臺化,生產智能化,安全全員化,員工專業化”的四化升級,從而真正實現“客戶滿意,員工滿意,政府滿意”。 拍岸:物流生態圈促進多方共贏 “中化物流港”1.0在中化興中、中化南通等試點企業上線以來,經過近13個月的試運行和優化,各項功能逐步完善。 業務管理方面,平臺以建設物流中心為目標,以6家倉儲企業庫區為基礎,鞏固物流網絡,拓展服務模式,為客戶周轉操作提供便利。其中,中化南通連通5家庫區、中化珠海連通5家庫區、揚州連通4家庫區,通過各庫區之間的管線連接,方便客戶相互之間的物流周轉操作。中化南通、揚州因此持續鞏固了在本地成品油中心庫的地位。中化珠海汽油及原料中轉量則因為物流港系統的應用獲得大幅增長,已占港區80%以上,成為珠海本地最大的汽油分銷中心,優化了中化在珠海高欄港汽油的營商環境。 輕資產業務拓展方面,中化珠海、南通、揚州、東方利用物流港系統開展傳統外租庫業務,累計貢獻利潤超過7100萬元,中化珠海更是突破地域限制,成功拓展江門鵬鴻異地監管業務模式。 除了在業務方面的不斷拓展,物流港系統對企業安全生產運營的保障也做到了全面覆蓋。其中,HSE子系統上線功能基本實現全員參與,截至目前共計開具十類危險作業票2054條,承包商培訓396人,隱患治理449條,合理化建議126條,安全培訓計劃840次,人員簽到12780次。設備子系統以設備完整性管理為指導,以設備基礎信息作為核心主數據,實現了設備“一機一檔”及每臺設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截至目前共產生數據37078條。 在應急管控方面,試點企業依托物流港應急子系統舉行大型實戰化應急演練。演練過程中,事發現場的模擬畫面、危險物料特性、救援路徑等應急信息一一呈現在指揮部成員面前,真正將企業應急指揮的各項要素集成在一個界面之上。目前試點企業已完成應急物資/設備的90%以上錄入,將之前的紙質信息轉為系統信息,并增加到期示警、配給數量報警、GIS顯示、出入庫管理等功能,使得試點庫區的應急資源管理真正實現動態化管控。 “中化物流港”為我們戴上了一副信息化數字化的眼鏡,它將在石化倉儲數字化轉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隨著平臺建立而生的“物流生態圈”,不僅僅帶來業務模式的創新,更將為物流公司的商業模式增加新的色彩,促進企業、客戶、政府多方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