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開在運河畔的魯西之花文/本刊記者 蘇靜 |
現如今,魯西已正式加入中化大家庭,成為中化建成世界一流綜合性化工 企業道路上的一員新猛將 1994年5月24日,魯西化肥廠一期尿素工程成功開車,填補了山東聊城地區沒有尿素生產的空白。當時,小張作為第二化肥廠廠長,與自己的同事們一道,歡欣鼓舞。 2019年7月26日,為淘汰落后產能,魯西產業園園區內尿素裝置全部停車。小張早已變成老張,他作為魯西集團一把手,親手關上了一扇門,又打開魯西的下一個時代。 這是魯西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張金成在魯西的第42個年頭。歲月侵染了他的發絲,卻未曾改變這位山東大漢一直堅守的初心和使命。魯西集團從1976年的一個萬噸小氮肥廠,經歷四十余載艱苦創業,成長為一家現代化綜合性企業集團,涵蓋化工、化肥、裝備制造和設計研發等產業板塊,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2020年,魯西正式加入中化大家庭,成為中化建成世界一流綜合性化工企業道路上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魯西廠區圖 順勢而為 趁勢而發 魯西集團坐落在山東西部的聊城市,擁有全國唯一一個以單企業為主導的工業園區——中國化工新材料(聊城)產業園。魯西很大,開車繞整個工業園一圈,都需要半個小時。 “魯西的快速發展,是因為踩對了點,在一些關鍵時刻抓住了機遇。”張金成說,“這個企業的發展,是幾代人不斷求索和奮斗的結果。” 魯西的歷史,是一部微縮的中國化學工業發展史。 1976年,魯西集團的前身魯西化肥廠在一場“企業建設大會戰”的浪潮中建廠。彼時,中國工業基礎和國民經濟都比較薄弱,發達國家又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為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求,國家興建了一批化工企業,當時全國有2000多家化肥企業全面鋪開,沒有化肥,糧食很難增產,而保不住糧食,就保不住社會的安定。這是大多中國老化工企業的起點,而魯西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1992年,以魯西化肥廠為核心的魯西集團成立。整個90年代,魯西集團響應國家政策,通過實施企業兼并聯合,迅速擴大了企業規模,吸納了一批困難企業,盤活了大量國有資產。 1998年,魯西集團成功地進行了股份制改造,魯西化工A股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股票代碼000830,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2004年,為響應聊城市“退城入園”號召,魯西集團拉開了工業園區建設的大幕。2008年,魯西集團響應“調結構,轉方式”的號召,開始圍繞化工產業鏈的延伸,全面實施集團戰略轉型?,F如今,魯西化肥產品只占魯西產品結構10%的份額,而化工產品增長到90%,這與15年前化肥產品占92%、化工產品僅占8%的情況相比已經完全不同。 2018年,魯西集團開始運行魯西采購網、銷售集合定價新模式,逐步把運營權力交給系統智能操作。 順勢而為、趁勢而發,魯西集團踏著民族工業振興、改革開放、科技發展、產業鏈升級等時代浪潮,實現高速發展。 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 事非經過不知難。四十四年的發展歷程幾多艱辛,傾注了魯西集團幾代員工的心血和汗水。 山東聊城被稱為“江北水城、運河之都”,京杭大運河和黃河在此交匯,讓聊城成為中華歷史名城。然而對于如今的工業發展來說,深處內陸的聊城既沒有資源、地理優勢,也沒有物流、人才優勢,更沒有大城市吸引力。魯西扎根聊城,想要發展,不能靠天賦異稟,只能靠艱苦奮斗。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打出生起就知道刻苦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摸索出了一條魯西特色的發展道路——一體化、集約化、園區化、智慧化,更用“兩條腿”走路,鍛煉出兩大核心產業——化工產業和化工工程產業。 化工產業方面,魯西集團形成產業鏈較為完備的煤化工、鹽化工、氟硅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產業,建有70余套裝置,具備1000萬噸化工產品生產能力;甲酸和雙氧水全球總產能最大,多元醇、甲烷氯化物和氯化芐國內產能最大;擁有己內酰胺、聚碳酸酯、氟材料和有機硅材料裝置,以及先進的煤氣化裝置、鹽化工氯堿裝置,提供合成氣、氯氣、燒堿等原料。 化工工程產業方面,魯西形成獨具特色的研發設計、制造安裝、運行一體化模式,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甲級設計院,七個裝備制造和工程安裝一體化的事業部,設備年制作能力達20萬噸,多種特殊材料設備的加工制造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通俗點說,魯西化工最大的特色就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一般工廠購買裝備、生產產品、銷售產品,而魯西依托優秀的裝備制造能力,自給自足,把“乙方”的活都給包圓了。園區內各裝置,均由魯西自行設計研發、自行制造、自行安裝、自行運營管理維護,擁有建設周期短、成本低、調試便捷等特點。 魯西集團先后建設了己內酰胺尼龍6、退城進園等七十余套化工項目,對外還承接一些知名化工企業高端設備的制造。2020年,魯西集團被中化確定為“中化集團工程化技術創新中心”。 其實,不僅僅是裝備制造,魯西現在正在使用的7平方公里工業園區,每一草、每一木、每一根欄桿、甚至每一個洗手間的紙巾架,每一個建筑都是“魯西制造”。魯西不僅僅是將產品生產在園區內循環一體化,工程建設余料、落后裝備上拆解的可回收材料等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都會被魯西循環再利用,這不得不讓人嘆服。 1997年出生的錢英壯,2018年4月份加入魯西,小小年紀卻已經成長為一名高級電工。小錢主要從事廠區的收舊利廢工作,每天馬不停蹄地維修和回收。前段時間,中化集團外部董事王炳華在魯西集團調研時,在廠區遇到正專心維修焊機的小錢。交談中發現,小錢日復一日地維修焊機,但一點都沒有不耐煩,這種對崗位的堅守和勤儉節約的企業文化,讓王炳華董事也深受觸動。 為滿足越來越多的員工通勤車輛停放需求,魯西在園區內新建了3號、4號兩座停車樓。這兩座停車樓就是用拆廠回收的舊設備、舊材料建成的,外表嶄新、功能便捷。 從產業鏈循環和環保角度講,園區已經達到廢水零排放,并正穩步向園區零排放邁進。 可以說,魯西擅長將供給和需求循環起來,根據市場的不斷變化調整產品結構,再根據需求設計建設裝置裝備,生產中的其他需求來源于自身,再由自身解決,形成一種蓬勃向上的內生動力。 一體化、兩手抓,發展的內生動力轉化為企業的活力,再進一步變現為生產力,而生產力的內部循環,再度激發了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運行指揮中心 激發潛力 提高福利 想要維持這樣的一體化,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人才問題。聊城對于人才的吸引力不大,所以想要高質量的人才,魯西給出的藥方也頗具企業特色——自己培養。 魯西相信,人是企業的最大資源,而人的潛力是無窮的。所以,如何深挖甚至倒逼出人才的潛力,一直是魯西下了大力氣、花了大價錢研究的課題。 除了與山東大學、聊城大學等高校聯合辦學、定向培養技術員工,魯西集團創新培訓模式,投資4.1億元,建設高標準的實訓基地,分為室內、室外和基層實訓基地,總占地面積達1.6萬平方米,實訓設施全部為自主設計、制作。 擁有2層樓的室內實訓基地令人印象深刻。這個每天平均有200-300人同時學習的學校干凈明亮、設備先進、教具齊全,員工在各個實訓區域或圍坐在一起聽課,或在師傅的指導下上手實操,或在單獨的操作間里訓練及考試。 室內實訓基地里,50多歲的裝備事業集團調度處處長郭勝杰正在專心地畫圖,他目前正在學習鉚工,希望考取職業認證證書。而他的老師,是年僅28歲的王行,他來自裝備事業集團第四事業部塔氣公司,雖然年輕,但是聊城大學的畢業生,是公司迅速成長起來的鉚工高級技術人才。 “一個人不能長期當外行。干部要帶頭取證,促進能力提升。”郭勝杰被問到有沒有覺得一把年紀還要繼續“考證”丟了臉面,他笑著說,“絕對沒有,魯西集團上下都是這樣,誰有需要誰就來學習,誰技術過硬誰來當老師,而不是看年齡或者資歷。” 現在,魯西集團擁有1萬1千名員工,他們絕大部分都是聊城本地人,對魯西擁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他們有極高的企業忠誠度,一心一意把魯西當家。但這難免也讓外界對魯西有了“地域性太強”“不開放”“閉門造車”的疑問。 “開放不開放不取決于是哪里人,而是人的思想。”張金成面對這些質疑是有底氣的,“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工業園區我也算是走遍了,很多歐美著名企業的總部就在一個小鎮里。我不承認我們思想固化、落后,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對企業發展提出要求、并為此創造出有利條件。” 現在的魯西集團是聊城地區最具有人才吸引力的公司。不少員工對記者提到,以能到魯西工作為榮。相較于其他公司更優越的福利待遇、大平臺的發展前景,是魯西吸引力的最大來源。20年來,魯西員工的工資一直在穩步上升,而且不以公司效益的高低捆綁工人薪酬,“只要你的工作質量達到了考核標準,工資就不會降。” “摳門”奮斗 “野蠻”創新 別看魯西在人才培養和員工待遇上這么舍得花錢,其實這個公司在很多時候特別“摳門”。 辦公室的裝修非常簡單,能用就行;公司不雇傭外來勞務人員,自己的衛生自己打掃;能回收利用的材料,就一點都不會浪費…… 魯西集團副總經理毛江強去年12月從化工事業部來到魯西集團,是第一批來到聊城的“老中化”和“新魯西”。毛江強的辦公室里有四把椅子,沒有兩把是一樣的,沙發也破了一大塊皮。但他對此毫不在意,“這里所有人的辦公室都是這樣,辦公用品、包括桌子椅子,都流轉使用。” 作為一家老國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傳統在魯西有鮮明的傳承;而近年來,創新文化——雖然不是這個質樸的山東大漢骨子里的特質,卻在迅速地進入軌道,成為魯西最重要的一項財富。 創新對于魯西化工人來說,不是錦上添花的事情,而是擁有一票否決權的必選項。先進單位不能沒有創新項目,模范干部必須達到創新要求,在“全員創新”的背景下,所有員工都需要申報自己的創新點,而且會跟考核、工資掛鉤。 可以說,為了改革出公司的創新氛圍和文化,魯西可謂是下了“狠工夫”。2018年年終總結大會上,因為集團高層管理團隊中沒有人申報創新項目,張金成當場宣布集團通報處理意見,對兩位與創新建設直接相關的領導每個人罰了2萬元獎金,其余領導每人罰1萬。“我知道我的做法有‘野蠻’之處。”談起這次“風波”,張金成毫不避諱,“但是我就是得帶頭催促大家創新。而創新的第一位就是管理創新,干部職級越高、創新責任就越大,只有干部講創新,才能迅速帶動所有人的進步。而對于每個員工來說,做事情要是永遠只跟著干,跟來跟去就不動腦子了。所以,我必須催著大家搞創新。” 現在,魯西集團“全員創新”的氛圍已經非常濃厚。“只要能提出對自身崗位提質增效的舉措,就算是一項創新。”負責集團創新管理的張照飛博士介紹說。2019年,集團創新數量共有4萬多項,今年僅上半年就有3萬多項。 雙向補強 未來可期 魯西這位新伙伴,目前正在全方位融入中化大家庭。魯西集團副總經理毛江強介紹說,魯西與中化的管理對接從今年6、7月份就已經開始,財務對接工作率先啟動。“目前總體進展非常順利,各個職能部門分批過來進行充分的交流溝通。我們本著幾個原則:一是以相互了解、熟悉為主;二是根據輕重緩急,工作有序推進;三是互相學習、互相提升。” 可以說,中化為魯西的發展迅速注入了一劑強心劑。毛江強到來后不久,就干成了一件大事——將魯西集團的評級從AA+提升到了AAA。 中化與魯西的融合產生了相互“補強”的化學反應。中化集團首席技術官、創新戰略部總監張方從政策、資金、產業鏈、創新協同、空間布局五個方面,介紹了雙方優勢互補帶來的巨大價值和潛力。 首先,政策方面。中化能為魯西提供實實在在的政策支持幫助,比如解決魯西目前煤耗能耗指標受限問題,中化在爭取山東省政策支持上具有優勢。 第二是產業鏈協同。在合理運輸半徑內,魯西與中化和中國化工在上游原料供應和下游產品銷售上均能較好地發揮協同優勢。魯西每年外購數十萬噸丙烯和苯,這與兩化在山東省內未來的乙烯項目可以形成穩定的供應關系。在C3產業鏈上,聊城跟中化連云港基地、中國化工南通基地在合理的運輸半徑內,也可形成協同關系。 第三,資金支持。中化通過向魯西注入資本金,預計可帶動300億左右的投資。 第四,創新協同。魯西的工程創新能力很強,而兩化20多家科研院所有大量需要工程轉化的科技成果,很多國外成果也需要國產化,與魯西的工程化創新能力相結合,可以形成共贏的產業化創新。 第五,空間布局上的協同。泉州、連云港、山東三大基地有望成為未來兩化最主要的產業基地,而魯西作為山東基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將成為優化兩化未來產業空間布局的重要支點。魯西將發揮其作為國內第一批智慧化工園區的建設經驗,提升兩化的化工園區建設水平。這既能創造經濟效益,如大幅降低中間產品運輸成本,也能創造社會效益,如減少了大量?;愤\輸,降低安全風險。 基于以上五個方面廣泛而深刻的協同效應,張方認為,加入中化會加速魯西由國內一流的化工新材料企業發展成為國際一流的化工新材料企業。同時,魯西的加入,也將快速補強中化化工新材料業務,助力中化早日發展成為以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為引領、以基礎化工為支撐、以環境科學為保障的世界一流綜合性化工企業。 魯西集團的大門內有一座大型雕塑,它由六扇花瓣組成,象征著“創新、創優、創造、創業”。雕塑旁,國旗、中化司旗、魯西司旗迎風飄揚。運河畔的魯西之花,徐徐綻放在中化,也必將盛開在中國化工產業轉型發展的宏偉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