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食品健康 保障糧食安全文/MAP糧作 應敏杰 |
MAP糧作將繼續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緊抓消費升級的市場機遇,按照MAP戰略總體布局,結合糧食產業特點和生產痛點,利用先正達集團整合釋放的產品和資源優勢,通過實踐,積累更多種植技術,篩選推廣更多優良品種,夯實科技和實績基礎 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 作為農業領域“國家隊”,中化MAP糧作緊扣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堅持以科技為核心驅動力,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化耕作水平,在有效保障糧食數量安全的基礎上,促進實現糧食的質量安全和高品質供給,推動我國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以滿足消費者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 高科技促進可持續 科學化是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總書記強調,“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 事實上,近年來糧食生產已經受益于農業科技的應用。不論是種子革命、化肥的使用,還是農藥技術和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改進等,都大大提高了糧食的產量,造就了我國糧食生產的“十一連增”。但持續增長的背后,靠種植規模保糧食產量的做法并沒有徹底改變,生產低效問題依舊存在。我國的農業發展,已經到了需要更多依靠科技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新階段。 針對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資料過度使用和土地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MAP糧作充分發揮集團化優勢,不斷優化調整農資產品結構,與業內10多個農業科研院所,在科學用肥用藥、高效農機推廣、品質檢測與提升、農戶技能培訓等多個技術領域開展合作,支撐農業生產綠色發展,推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用現代化的糧食生產方式,結合高效的生產資料和科學技術,全方位促進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高科技造就高品質 近年來,科學施肥、節水灌溉、綠色防控等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的農藥、化肥利用率分別為38.8%、37.8%,病蟲草害損失率大幅降低。2004年以來,糧食累計增產1.3億噸。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為糧食增產發揮了積極作用。新農技、新農機的運用,讓糧食生產走上了依靠提升單產實現增產的內涵式發展之路;新理念、新方式的實踐,也讓糧食生產從主要追求產量增長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換。隨著糧食供給結構不斷優化,“大路貨”市場份額逐步減少,品質糧源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并將在未來一段時間持續增長。 中化MAP糧作順應消費新趨勢,定位于“品質農產品組織者和服務商”,結合各地的自然稟賦和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優質糧食的社會化服務,通過與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推廣優質品種,擴大優質糧食的種植面積。同時,推廣優質糧食生產技術標準,通過種子處理、農藥混配、測土配肥、農機服務等環節,開展糧食標準化生產,提高糧食優質品率。用最合適的技術指導農戶種出最好的糧食,增加優質糧食的市場供給。 高品質滿足高需求 當前,消費者對于食物的要求已從“吃得飽”轉變為“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據調查,終端消費者中,90%消費者關注食品安全,65%消費者關注食品原料品質,健康和綠色的飲食理念成為消費新趨勢。同時,居民膳食品種呈現多樣化趨勢。居民人均直接消費口糧減少,動物性食品消費增加。 2018年,油料、豬牛羊肉、水產品、牛奶的人均占有量分別為24.7公斤、46.8公斤、46.4公斤和22.1公斤,比1996年分別增加6.5公斤、16.6公斤、19.5公斤和17公斤,分別增長35.7%、55%、72.5%和333.3%。 為向消費者提供更加綠色、健康、高品質的農產品,下游食品加工企業對優質農產品原料的需求量也變得越來越大。這對糧食生產者的優質糧食產量規模提出新要求。 MAP糧作緊抓消費升級的市場機遇,以優質糧食需求為導向,重點針對水稻、玉米、小麥、大豆等糧食作物,圍繞糧食生產功能區進行業務布局,開展品質糧食種植。以訂單農業為主要抓手,構建優質農產品產銷對接市場,針對下游企業對糧食不同品質的要求,促進和鼓勵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適銷對路的糧食。如:飼料企業希望提升肉制品質量、降低料肉比,對原糧的高蛋白有要求;面粉加工企業對小麥色澤(白度)有要求;大米加工企業對營養和口感有要求等。 MAP糧作根據不同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地塊,通過品種篩選、測土配肥等科學手段,指導農戶開展標準化生產,最終交付品質統一、穩定、符合企業采購標準的優質糧源,從源頭上促進糧食產業經濟向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目前,中化MAP糧作已在全國18個糧食主產區建設運營143個MAP技術服務中心和144個MAP農場,開發掛牌696個MAP鄉村服務站,2020年品質原糧經營量將達60萬噸。 同時,MAP打造了“MAP beside”全程種植管控品牌,對產自MAP全程種植服務農場和達到下游企業采購要求的產品進行品質背書,對于MAP提供的優質綠色糧源給予品牌和信譽保障。 Mapper農藝師在田間查看作物長勢 全方位深化合作 經過三年的快速發展,MAP得到越來越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認可,與行業內多家加工和流通企業建立了廣泛合作關系。 2019年12月,中化農業和益海嘉里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在“訂單種植”“品牌宣傳”“標準共建”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雙方簽署了近10萬噸稻谷種植訂單合同,由MAP糧作組織農民按照益海嘉里指定的糧食品種開展科學種植,并實行全程管控,最終交付符合標準的原糧。益海嘉里對達標的優質品種每噸給予高出市場60-100元的溢價。同時,中化MAP為益海嘉里提供“MAP beside”全程種植管控品牌服務,共同打造品牌農產品。2020年8月,第一個印有“MAP beside”標識的產品“金龍魚百年津沽小站稻”正式上市,在全國3000多個大型商超陳列銷售。 在標準共建方面,中化MAP和益海嘉里積極推進相關產品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的制定。目前正在就《基于區塊鏈的大米品質溯源信息采集規范》申請團體標準。未來,雙方還將圍繞定義“優質”開展更加廣泛的合作。 中化農業MAP與農夫山泉已就東北大米開展業務合作。今年,MAP糧作將依托MAP在黑、吉、遼三省優勢水稻種植區的38個MAP中心和60萬畝水稻服務面積,通過科學種植、精準管理、減少藥肥投入,為農夫山泉供應1-2萬噸高品質大米。 未來,MAP糧作將繼續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緊抓消費升級的市場機遇,按照MAP戰略總體布局,結合糧食產業特點和生產痛點,利用先正達集團整合釋放的產品和資源優勢,通過實踐,積累更多種植技術,篩選推廣更多優良品種,夯實科技和實績基礎。進一步擴大糧食服務面積,推廣MAP beside全程品控溯源品牌,打造更多“小站稻”式明星產品,并在更深更廣的領域與各類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做好品質原糧組織者和服務商,繼續致力于向社會提供更高品質、更可持續的糧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