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dj,黑人又粗又大xxxxoo,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96,大肉大捧一进一出阿宾少年小说

點亮希望的光芒——中化集團援藏扶貧十周年紀實

時間:2012-11-16     來源:中化集團
視力保護色:

題記

援藏工作和扶貧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的重要工作。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后,黨中央確定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簡稱“中化集團”)為首批15家援藏企業之一,自2002年7月起對口支援西藏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同年,國務院確定中化集團定點幫扶內蒙古的兩個國家級貧困縣——和林格爾縣與清水河縣。2010年,中化集團又開始對口支援青海省大柴旦地區。

十年來,中化集團秉持“轉變思想觀念與物質援助相結合,智力投資與項目投資相結合”的對口支援工作方針,大力開展惠及農牧民的基礎設施建設與職業培訓等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果,在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生產發展、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至2012年9月,中化集團先后向西藏、內蒙古、青海等地派出李克宇、呂海濤、石劍波、彭燕林、李廣民、苗萍、孫福義、楊忠民、季抗利、陶衛國、胡燕祥、胡才志、楊宏、孫國東、趙慶、張強等16名干部,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億元,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

值此開展援藏扶貧工作十周年之際,謹以此文向對所有默默奉獻在援藏扶貧一線的同志致意,在回顧過去工作的基礎上,讓我們與支援地區攜手,共同期待并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點亮希望的光芒——中化集團援藏扶貧十周年紀實

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北麓、珠穆朗瑪峰腳下,綿綿雪山環繞著一座人口不過1萬人左右的小縣城——西藏崗巴縣。在這片地勢高亢、四季飛雪的祖國邊陲之地,風沙、干旱、冰雹、霜凍、雪災等自然災害經常交替發生,農牧民世世代代依靠放牧牛羊和種植青稞維持生計。

然而,就是這片高原極寒之地,幾年前,在中化集團的幫助下,矗立起幾十座蔬菜大棚,種上了青菜、青椒、黃瓜、西紅柿等,甚至還有皮薄瓤甜的西瓜!學會了用溫室大棚種菜的當地藏民,正走上致富的道路。

高原上的蔬菜大棚,只是中化人對口支援和扶貧工作的一枚小小縮影。

果蔬大豐收的喜悅寫在臉上。

自2002年開始對口支援西藏崗巴縣,以及定點幫扶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和清水河縣以來,中化集團堅持“造血為主、輸血為輔”的原則,創新支援模式,把引領農牧民增收致富作為支援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大限度地發揮援助資金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改善當地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十年風雨兼程,中化集團用愛心和責任為當地農牧民譜寫了一曲希望之歌。

撒播致富的火種

2002年援藏扶貧工作開展之初,無論是在西藏崗巴縣,還是內蒙的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當地經濟和農牧民生活的貧困程度,令初來乍到的中化援藏扶貧干部既震驚又難受。如何改善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幫助農牧民盡快脫貧致富,成為中化集團援藏扶貧工作一項最急迫的任務。

結合公司情況,經過討論,中化集團很快確立了以“智力支援”為特色的工作方針,即把培養農牧民增強致富技能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逐步實現當地經濟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把經濟支持、項目援建與提高干部的綜合素質和管理水平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夯實受援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

中化集團黨組委員、紀檢組組長、總法律顧問羅東江指出,要緊緊圍繞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要著眼長遠,緊緊圍繞提高農牧民增收致富能力實施培訓項目;要用事實說話,緊緊圍繞轉變農牧民思想觀念開展具有中化特色的示范項目,最大限度地保證援藏扶貧資金的使用效果。

圍繞這三點,中化集團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的工作——

加強素質技能培訓,提升致富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針對當地農牧民缺少致富技能等情況,公司開展了木工、蔬菜種植、繪畫、賓館服務、汽車駕駛與修理等一系列技能培訓,“輸血”與“造血”相結合,使一批農牧民通過免費技能培訓拓寬增收渠道,增強致富能力。在中化集團的幫助下,2004年崗巴縣專門成立了負責組織和管理培訓事務的崗巴縣培訓工作部,使培訓工作成為一項重要的對口援藏項目。

崗巴鎮雪村農民平措和拉巴夫婦,一家三口人過去只靠2、3畝土地種植青稞勉強維持生活,是村里的困難戶。公司搭建起蔬菜大棚后,又從山東請來技術員長期教他們種植蔬菜。在技術員的幫助下,拉巴學會了在大棚里種南瓜、黃瓜、大白菜……

高原上的蔬菜大棚。

“有了溫室后,我們家蓋了新房,買了新家具和兩臺電視機,買了臺拖拉機跑運輸,在縣里還開了小賣部。今年西瓜長得很好,等瓜賣了,就準備蓋2樓。”平措興高采烈地說。

學會一門技術,富裕一家人,帶動周圍人。中化集團在崗巴縣播散的致富種籽正在雪山腳下廣袤的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中化集團提出 “扶貧先扶智”的發展思路,先后投入400多萬元建設教育幫扶項目,縣內教育基礎設施得到較好改善,辦學水平明顯提高。如今的和林格爾縣,高考升學率及二本以上上線人連續7年位列呼和浩特市五個農業旗縣之首。

 

以科技為抓手,促進農牧業生產。公司充分發揮自身產業優勢,將中化集團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的優良蔬菜及糧食種子引入西藏和內蒙古進行試種。其中蔬菜種子的試種取得成功,品質和產量均有明顯提升,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

發揮地區優勢,促進特色產業發展。針對西藏、內蒙傳統牧業比較發達的特點,中化集團積極幫助支援地區的特產“崗巴羊”和“蒙羊”走出當地、走向更大市場。2011年11月,中化援藏干部在北京協助西藏自治區農牧廳參加了農業部組織的“崗巴羊地理標志質量控制”部級專家組審核,最終“崗巴羊”品牌成為西藏自治區第一個被農業部授予“地理標志”的農產品。在北京怡生園國際會議中心,以來自和林格爾的蒙羊為原料的“全羊宴”已成為宴會招牌菜。

西藏自治區常務副主席洛桑江村說,中化集團這種務實、注重實效的“造血”型援藏思路和方式,不但使崗巴全縣廣大農牧民受益匪淺,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同時也對其他地區的援藏工作是一種有效的啟發和帶動。

十年支援結碩果

十年默默耕耘,結出累累碩果。十年間,中化集團投入援藏扶貧資金累計超過1億元,實施各類援藏扶貧項目超過100個,涵蓋了城鎮建設、文教衛生、水利交通、農牧民安居工程、農業科技、產業建設、人才培訓、設備更新、科技示范等方面,對受援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如果身處崗巴縣城內,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化集團的援助給當地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改變:由中化援建的縣廣播電視樓、商貿綜合樓、農牧服務樓已成為這座縣城的主要街景;崗巴幼兒園等13個文教衛生基礎建設類項目的投入,進一步改善了農牧民群眾的就醫與上學條件;在崗巴鎮雪村附近,中化援建的1.5公里長引水渠為灌溉當地800畝農田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化為各鄉鎮援建的70多座蔬菜大棚以及雞舍,年產蔬菜近百萬斤,土雞蛋2萬多枚,在極大改善了當地居民飲食結構的同時增加了農牧民現金收入……可以說,十年過去,崗巴城鄉已是舊貌換新顏,一座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現代邊陲小城正在高原崛起。

對口援助工作更是得到了崗巴干部職工和廣大農牧民的共同認可。崗巴縣縣委書記次仁頓珠此前曾在西藏多個縣任過職,也有過與各地援藏團隊打交道的經歷。談到中化的援藏工作時,他十分感慨:“盡管從援助資金上中化提供得并不算最多的,但相對來說,效果卻是相當務實的。中化集團真正從崗巴實際情況和農牧民需要出發,踏踏實實做實事,這樣的援藏最實惠,西藏人民也最歡迎。”

在內蒙古,中化集團的扶貧資金重點投入到當地農牧業扶貧、整村移民、教育事業、醫療衛生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等五個方面。十年來累計投入扶貧資金3300萬元,主要用于兩縣基礎較薄弱的教育、衛生事業和發展潛力較大且能夠帶動農民增收的農牧業項目。這些項目對兩縣經濟社會發展、貧困家庭脫貧致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了較大推動作用。

清水河縣新貌。

到2011年底,和林格爾、清水河兩縣已經摘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而“中化”兩個字,在當地居民心中,留下了相當的分量。

清水河縣縣長李理說:“中化集團作為中央企業,派來的掛職干部懂管理、觀念新,提出的好建議,讓大家眼前一亮,不斷地給清水河縣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

而在青海大柴旦,中化集團先后投入1000萬元資金,援建大柴旦地區幼兒園,采辦醫院CT放射設備、地震應急規劃及設備等,從關愛兒童、病人就醫、危機處置、離退休老人及居民文化生活等方面,對當地人民群眾給予支持和幫助。當地政府說,中化集團的資金實實在在投入了民生項目,我們很感動;當地群眾則說,中化集團的每一分錢,都用在我們身上了,我們打心眼里感謝!

中化集團援建的嶄新教學樓。

耕耘在第二故鄉

2002年,在第一批援藏扶貧干部臨行前,中化集團總裁劉德樹叮囑道:“深入群眾、虛心學習;低調處事、踏踏實實為當地老百姓辦實事”。

十年來,中化集團的四批援藏扶貧干部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劉德樹總裁“低調、踏實辦實事”的囑托。在艱苦的環境中,他們秉承中化集團“做人:誠信、合作、善于學習;做事:認真、創新、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克服重重困難,扎根基層無私奉獻,得到了當地政府和干部群眾的高度評價。

為了公司的援藏扶貧事業,掛職干部和家人的付出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家中父母年邁多病、孩子需要照顧,然而他們每年只能回家一兩次,所有重擔全都由妻子承擔;工作途中遭遇嚴重車禍,經過簡單治療后帶傷繼續堅持工作;由于高原工作過于操勞,有的干部身體造成了無法恢復的巨大傷害;為了援建項目如期推進,他們連續多次放棄休假機會堅守在崗位上;為了掌握農牧區人畜共患惡性傳染病的第一手情況,他們冒著被感染的危險與農牧民和醫療衛生工作者們共同戰斗在防疫治療第一線……

胡燕祥,中化集團派出的第三批扶貧干部之一,2011年被評為“全國扶貧工作先進個人”。一提起扶貧開發工作,身材瘦削的他立刻目光炯炯,滔滔不絕地談起工作思路、舉措。自2009年至今,他已經走遍了和林格爾縣所有的貧困鄉村,寫下幾萬字的調研報告。他協調組織社會各界進行義捐義賣,在羊群溝鄉開展收縮轉移、易地搬遷工程,建設移民新村,使偏遠貧困山區的19個自然村、845位貧苦農民解決了水、路、電、醫等老難題,為和林縣三年轉移搬遷154個貧困山村的規劃進行了先期有效的探索和示范。

為了移民工程正常推進,盡管已經年過50,胡燕祥卻仍然廢寢忘食地地堅守在工程管理的第一線,“我已經離不開這里的山山水水,放不下這里的父老鄉親,這里就是我的家。”

同樣把對口支援地區當作家的,還有公司4批7名援藏干部。他們用實際行動譜寫了“樸樸實實做兒女,認認真真干工作,缺氧不能缺精神,艱苦不能降標準”的援藏干部精神,贏得了全地區各族人民的信賴和尊敬。

“季書記家就像我們崗巴縣的駐京辦事處。”來自崗巴縣的婦聯主任次仁玉珍談起中化集團第三批援藏干部季抗利時激動地說,“我們縣里的人來北京辦事、看病,多虧了季書記和嫂子幫忙照顧。”在夫人的支持下,季抗利將國家發的高原津貼補助捐出,資助5個藏族小孩完成小學到大學的生活費用,并動員家人籌資55萬元為崗巴縣直克鄉的孩子們興建了占地超過四百平方米的希望小學……而這份愛心,在中化集團第四批援藏干部楊宏和孫國東手上繼續傳遞下去。

由于長期在高海拔地區生活,季抗利回到北京后已經做了兩次心臟射頻消融手術。但他很坦然:“看到崗巴日新月異的變化,看到崗巴親人們的日子一天天紅火,心血沒有白費,付出也是值得。”

“履職過程中,我收獲了心靈的富足,這是一輩子的財富,我將珍惜到永遠。”中化集團第一批援青干部、31歲那年背包西赴青海的趙慶如是說。

……

類似的心聲還有很多很多。但也許第二批援藏干部李廣民和呂海濤的話可以代表十年來公司派出的16名干部的共同心聲:“受集團公司委派在這里工作,我們更多的是感受到責任重大,希望通過自己的付出與努力,踏踏實實地把工作做好,能夠為群眾辦點實事、為當地發展做點貢獻,不辜負公司重托,這就是我們的最大心愿。”

這也是四萬多名中化人共同的心愿!

作者:郭鳳琳  張偉棟

請點擊“中化集團援藏扶貧十周年專題”了解更多。

友情鏈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Produced By CMS 網站群內容管理系統 publishdate:2024-10-24 13:21: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涂县| 麻城市| 西林县| 宾阳县| 兰州市| 天峻县| 筠连县| 镇坪县| 武山县| 芷江| 西丰县| 德化县| 庄河市| 抚松县| 舒城县| 阜城县| 广河县| 尼玛县| 平利县| 南乐县| 双城市| 科技| 德令哈市| 栾城县| 宜兰市| 垫江县| 云林县| 平江县| 武汉市| 太谷县| 商城县| 蛟河市| 库尔勒市| 大埔县| 芜湖市| 清河县| 焦作市| 张家口市| 湘乡市| 阿克苏市| 修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