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央企做“減法”:堅守主責主業 |
時間:2020-08-08 來源:中國經營報 視力保護色: |
記者 李哲 近日,國家電網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網”)加速推進剝離非主業進程,擬將其全資子公司國中康健、聚能集團剝離轉讓。 國家電網方面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此舉主要是按照《中共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黨組關于十九屆中央第三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中提到的幾個方面內容在做,堅守主責主業。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向記者表示,目前我國央企退出非主業已經進入完成階段。然而,其中面臨的“主業不主”的問題仍然突出。我國長期形成的經濟效益和經濟總量這兩個主要的考核指標是制約央企剝離非主業的一個重要因素,這需要在頂層設計方面從一盤棋的角度去把控。 回歸主業進入完成階段 7月31日,據媒體報道,國家電網擬將出讓國中康健50%股份給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出讓后,國家電網不再參與運營管理。 7月27日,國家電網旗下四川科銳得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擬轉讓四川金沙陽光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及相關債權。 與上述兩則轉讓信息相比,更令外界關注的是國家電網旗下魯能集團的退出計劃。記者了解到,魯能集團成立于2002年12月,是國家電網全資子公司,核心業務聚焦地產、能源兩大板塊。 對于剝離非主營業務事宜,國家電網內部人士表示,主要是按照《通報》中提到的幾個方面內容在做。《通報》內容顯示,國家電網方面明確表示,牢記職責使命,堅守主責主業。 國家電網方面表示,全力配合電力交易機構規范獨立運營、增量配電改革試點。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堅守電網主責主業,下決心退出傳統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務,堅決按期完成深化集體企業改革任務。 事實上,經過多年發展,央企在國內很多領域基本做到行業前三甲。然而,對于央企“國家隊”的定位,這樣的實力還遠遠不夠。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央企在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此前一個時期,國家提倡多元化,這就造成了什么賺錢做什么。其實每家央企的主業都是有分工的。國家提出央企回歸主業的目的還是希望壯大主業,讓主業進行轉型升級,做大做強。”李錦說道。 記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中央企業已累計減少存量法人超過1.4萬戶,減少比例達26.9%,央企管理層級全部控制在5級(含)以內;已累計完成1957戶“僵尸企業”處置和特困企業治理的主體任務,總體工作進展達95.9%。 對于我國央企退出非主業,李錦表示:“回歸主業已經強調了一段時間,目前已經進入到完成階段。” 然而,雖然經過10年的調整,央企剝離非主營業務仍然面臨不少挑戰。“在剝離非主營業務方面,比較突出的是房地產和金融這兩個板塊。”李錦說道。 記者了解到,由于央企的資源優勢,外界曾用“央企造地王”來形容央企在房地產市場的地位。此后,國資委作出表態,嚴令除中國建筑等10多家央企可以繼續從事房地產業之外,其他央企必須限期退出。然而,在隨后的數年時間里,央企退出房地產始終處于拉鋸狀態。 “對于一些央企而言,房地產和金融這兩個板塊對企業的貢獻比較大,如果把這兩個去掉,對企業而言恐怕還需要一個過程。”李錦說道。 這就造成了如今央企主業不主的現象依然存在。“央企就是要挑起‘國家隊’的擔子。要在關鍵領域發揮國有經濟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擔起參與全球競爭的職責。做大做強并不代表什么都可以做。”李錦說道。 平衡主業與非主業 雖然目前央企剝離非主營業務已經進入完成階段,但是未來央企剝離非主營業務仍然面臨挑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在李錦看來,我國長期形成的經濟效益和經濟總量這兩個主要的考核指標是制約央企剝離非主業的重要因素。 “對于央企而言,剝離非主業就如同割肉一樣,退出以后經濟總量就下來了。考核如果沒有調整,那么退出非主業對企業的壓力是很大的。特別是央企的一些主營業務是不賺錢的,有一部分具有公益性,在保住主業的同時退出非主業還是需要一個過程。”李錦說道。 如何在主業和非主業之間取得一個平衡,或許未來將成為央企剝離非主業的重要考量因素。 事實上,由于歷史原因,中化集團、招商局集團等央企的主營業務原本就比較分散。 記者了解到,中化集團前身為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其業務板塊囊括了能源、化工、農業、地產和金融五大領域。 對于這樣的央企未來如何聚焦主業?李錦表示:“未來我判斷央企的主營業務將只保留兩到三個。一些主業相對分散的央企未來或將進行壓縮。這還是需要國資委從一盤棋的角度去把控。當然這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也會是比較艱難的。” 此前,中化集團的一系列動作似乎也印證了這種判斷。記者了解到,2020年1月,中化集團將其農業業務板塊與中國化工集團進行整合,整體并入先正達集團。 事實上,新一輪國企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通過調整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集中。剝離非主業、清理非優勢業務,才能把資源和力量向關鍵領域、重要行業集中,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戰略。 而對于這樣的調整,李錦表示,未來剝離非主業并不是搞“一刀切”,與主業相關的產業可以有一些。這就需要國資委在頂層設計階段就要從一盤棋的角度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