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促進鄉村振興 科技進步助力各地春耕 |
時間:2018-04-03 來源:央廣網 視力保護色: |
央廣網北京4月3日消息(記者景明 劉軍 任磊萍)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眼下正值春耕。我國從南到北,由東到西,廣大田野都進入忙碌的春耕時節。記者近日深入基層采訪發現,科技進步助力各地春耕,現代農業正促進鄉村振興,新時代,我國傳統春耕生產方式正悄然發生變化。 清明臨近,華北地區的麥田已是滿眼綠意。在我國小麥主產區河北石家莊藁城區,一排排自走式打藥機轟鳴而過。 村民劉新德站在麥田旁,一臉輕松。劉新德說,今年第一次用上自走式打藥機,省力省心。 劉新德:這個機子噴藥噴的勻實,我有九畝地,原來我們老兩口最少得打一天,這個機子幾分鐘就能完成任務。 一臺自走式打藥機一次的噴灑范圍達到12米,每天能噴灑500畝小麥,可以節省近60個人工。 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梁莊村,同樣是我國小麥主產區,村民楊榮梅仰望著一架無人機在麥田上空飛行。楊榮梅說,如今噴灑農藥全靠這“新把式”。不僅如此,從種到收,都由專業農機作業服務公司負責,全程機械化一條龍作業,好多事不用自己親自上陣。 楊榮梅:以前十幾畝地最少得打兩天,用無人機打藥十幾分鐘就打完了,多省勁。 無人機、自走式打藥機、無人駕駛拖拉機……“機器換人”在我國廣大鄉村逐步推開,越來越多農民從土地中得到解放,面對以往“一刻不停歇”的春耕,農民們更加從容。 不僅如此。春耕,更突破了季節。 四月的黑龍江綏化市慶安縣,黑土地上的積雪還沒消融。但在東合集團久宏水稻現代農業科技試范園區的智能化催芽車間里,已是一派火熱繁忙景象。工作人員正緊張有序地將稻種裝進水稻籽種袋,分批次放進浸種催芽箱內。 園區技術人員王可榮說,科技進步,讓黑土地的春天“來得比以往都早些”,因為通過技術手段,水稻生長期被延長,稻米口感更好,每公頃土地還能增產1600斤左右。 王可榮:現在都采用智能催芽,水循環溫度一致,還可以增氧,芽催的比較好,長勢整齊,我們今年接到33 萬畝訂單。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智能化淡化了春耕的季節性。在安徽、江蘇等地采訪,記者看到,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 “四季分明、一年一茬”的傳統春耕模式正在被打破。 在安徽巢湖,中化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巢湖負責人彭江南一大早就打開電腦,通過依托物聯網建立的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查看管理的上萬畝小麥。彭江南說,受今年初的寒潮天氣影響,小麥長勢偏弱,最近的重點工作是給小麥追肥和防控病蟲害,從而提升小麥的質量。 彭江南:過去我們叫“看天吃飯”,現在借助智慧農業系統,我的地塊管理、作物種植監測、氣象預報等東西線上化以后,就可以真正做到“知天而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種銜接,正在各地推進。 浙江杭州城西的一棟寫字樓里,一百多位年輕人正在忙碌的敲擊著鍵盤,參與著全國多個蔬菜基地的春耕播種。 杭州小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全國賣家事業部負責人謝金余介紹,傳統模式面臨市場信息滯后、農產品損耗大的弊端,供給種植基地,信息迅速,流程簡化。目前這種模式已覆蓋全國45個城市,去年一共賣出20多萬噸各類蔬菜,今年預計將達到100萬噸。可以說,互聯網創業瞄準訂單農業,信息預判和數據分析讓農民面對市場更有主動權。 謝金余:數萬個菜販子的需求,匹配上游六大核心產區數十個蔬菜品類供應商的信息,最終匯總成明確的訂單,通過我們高效的物流服務連接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