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集團:做實做優主產業 增強國際競爭力 |
時間:2017-09-23 來源:經濟日報 視力保護色: |
“我們改革的方向,就是在堅持國有企業屬性的前提下,無限接近市場,更加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產業等領域,做創新型企業。”中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寧高寧回答記者提問時說。 市場化改革是中化集團一直堅持的方向,而當寧高寧來到中化集團后,對市場化的接近被提升到無限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化集團將加強黨的領導和市場化改革融為一體,以創新發展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強化在充分競爭領域中樹立起來的“國企中的民企,央企中的外企”的新國企形象。 新定位助力戰略轉型 “中化一直是一個多元化的企業,如今從自身優劣勢條件和主營業務內外部形勢出發,我們必須要做戰略轉型。”寧高寧表示,中化集團要走“創新型的石油化工、精細化工企業和涵蓋農業、地產、金融的有限多元化投資控股公司”的發展之路,將以創新為先導,持續加大技術研發,奮力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石油化工和精細化工企業,推動中國能源化工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新的戰略定位下,對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中化集團正重點圍繞“三去一降一補”,做實做優主營業務,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取得行業領先地位。 其中,石油化工板塊圍繞去產能,以煉油化工業務為戰略支點,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節供給,增強國際競爭力。 精細化工板塊圍繞降成本,重點發展新材料及特種化學品業務,帶動提升國內高端精細化學品的自給率水平。 農業板塊圍繞補短板,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應用,提升化肥、種子、農藥競爭力。 金融板塊圍繞去杠桿,打造核心能力突出的金融資本控股平臺,做大做強。 地產板塊圍繞去庫存,盤活存量資產,堅持精品路線和綠色建筑,打造城市綜合開發商與運營商。 中化集團還著力構建“不能腐”的體制機制,為改革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據介紹,目前中化集團正努力打造具有中化自身特色的“大監察”體系,力求從頂層設計出發,推進黨內監督與管理監督深度融合,把構建“不能腐”的體制機制與黨的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以及改革發展、管理創新保持同步,最終實現標本兼治的目標。 組織架構瘦身提效 重視管理是中化集團的優良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內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化集團與時俱進地對管控體系進行重新審視和調整優化。 2016年,中化集團啟動實施了管理創新工程,圍繞新的戰略目標,在組織架構調整基礎上,總部層面實現“減成本、增效率,重構適合戰略管控型、投資控股型管理體系”的目標,事業部層面實現“激發活力、做實做強、成為集團戰略推進和業務拓展中堅力量”的目標,并建立起一整套匹配公司戰略發展目標,能夠最大限度適應市場競爭和客戶需要的管控體系。 “小總部、大業務”。總部將職能相關、相近或存在協同的部門或模塊進行合并重組,強化核心職能。 目前,總部較改革前減少11個一級部門、45個二級部門。總部編制數也較2016年同比減少32%。 一方面吸收借鑒外部先進經驗,一方面對原有管理實踐進行自我揚棄,中化集團形成了由戰略管理體系、全面預算體系、管理報告體系、內部審計體系、績效評價體系和經理人考核體系組成的中化集團6S管理體系。 業務創新增強市場競爭力 中化集團的五大主營業務分別是石油、化工、農業、地產和金融,幾乎都處于充分競爭領域。正因為如此,中化集團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啟動了市場化能力建設,歷經近20年時間,已由一家傳統外貿企業發展壯大為綜合性大型企業集團。 如今,在五大主營業務領域,中化集團都已經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 在能源板塊,要通過“互聯網+”全新商業模式,打造“自營+平臺+產業鏈+生態圈”,推動中化能源全面轉型成為能源化工領域的互聯網公司。 在農業板塊,要通過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著力解決“耕地有效適度規模化”和“把地種好”這兩個根本問題,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地產板塊,要推動以城市綜合開發與運營為代表的精細化發展模式創新,釋放城鎮化發展潛力。 在金融板塊,要致力于推廣普惠金融,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消費金融服務,為“三農”提供農業資金支持,為小企業主提供經營資金支持,拉動消費內需的釋放。 而在寧高寧一直強調的化工板塊,則要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創制品種,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升級。中化集團擁有兩個國家級農藥創制中心——沈陽化工研究院及浙江省化工研究院,創制農藥銷售額占全國創制農藥銷售額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國已經產業化的18個創制農藥品種中有14個來自中化。 “市場化的改革是停不下來的,在堅持國有企業屬性的前提下,我們必須圍繞提升市場競爭力這一根本目標,以創新作為中化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生存方式,一直轉型升級,不斷探索創新。”寧高寧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