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樹總裁接受新華網、國資委網站聯合訪談 |
|||||||
時間:2010-10-20 來源:新華網 國資委網站 視力保護色: |
|||||||
自2004年國資委對中央企業開始業績考核后,集團公司已連續6年考核為A級,同時也是連續兩個任期獲得“業績優秀企業”稱號的企業。10月19日下午14:00,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裁劉德樹接受了新華網和國資委網站聯合推出的主題為“牢記使命 踐行責任 銳意改革 創造佳績-業績優秀企業”在線訪談。 以下內容為訪談實錄: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們訪談的嘉賓是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總裁劉德樹先生。歡迎劉總來到我們的節目,和大家交流企業經營管理的經驗和體會。中化集團從2004年國資委對中央企業開始業績考核后,連續6年考核為A級,同時也是連續兩個任期獲得“業績優秀企業”稱號的企業。這一成績可以說是相當出色的。我們要向中化、向您表示祝賀。劉總,我們知道,中化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企業,能否先請您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中化的基本情況?
[劉德樹]很高興和大家進行網上交流,感謝大家對中化的關注。
[劉德樹]第二,中化也是中國最早進入《財富》全球500強的企業。我們從1989年至今已20次入圍,在2010年公布的最新排名中居第203位。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中化是中國第一批進入《財富》世界500強的企業,這在中央企業里應該說是唯一的一家。請劉總談談中化是如何保持這種競爭力的?
[劉德樹]對。中化在1989年第一次進入《財富》500強時,當時入榜的中國企業還非常少。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現在我們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進入了這一榜單。
[劉德樹]達爾文在《進化論》中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研究世界500強榜單,發現能夠長盛不衰的企業并不多,大多是“各領風騷三五年”。中化這么多年來能夠一直保持在500強榜單上,我們最大的感觸就是,企業一定要保持很強的危機感,對外部環境的變化非常關注、非常敏感,能根據變化的需要,及時進行調整和創新,不斷去培育和發展核心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曇花一現。我們內部經常講的兩個詞就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企業只有時刻保持危機感,才能充滿活力,不斷進步。
[主持人]現在許多中央企業都在轉型,即使都是商貿類中央企業,轉型的做法也是不一樣的。請您介紹一下中化轉型的特點?
[劉德樹]是這樣,各個企業的情況不一樣,選擇的道路也不一樣。中化的轉型要從1998年說起。98年是中化發展史上的“分水嶺”。當時隨著國家市場化進程不斷深入,外貿經營權進一步放開,國家對石油、化肥經營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中化在一年之內失去了這兩大看家商品的壟斷經營政策,外部經營環境發生了顛覆性變化,企業長期賴以生存的傳統進出口代理經營模式難以為繼。同時,由于過去盲目擴張和管理混亂,企業積累的矛盾和問題在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下集中爆發,外資銀行紛紛逼債,中化資金鏈斷裂,發生了支付危機,幾近破產。
[劉德樹]可以說,經過這十多年的市場化轉型,中化的企業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培育起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企業經營模式、管理素質、資產規模、盈利能力都有了很大變化,使中化這個在我國外貿發展歷史上曾經很輝煌的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又重新站了起來,而且越來越強大,能夠繼續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
[主持人]中化的企業名稱,很多人容易混淆。劉總能否給我們簡要介紹一下,如何將中化與別的公司區分開?您最希望大家記住和了解中化的是什么?
[劉德樹]由于中文通常簡稱的表達習慣,大家容易把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簡稱的這個中化與別的公司簡稱混淆。其實,中化這個名稱我們用了幾十年了,行業里都知道。而且說起中化的英文簡稱,可能就不容易弄混了。中化的英文簡稱為SINOCHEM,我們從事了幾十年的國際貿易,SINOCHEM在國際市場上還是很有名的。
[劉德樹]其次,我們又是處于轉型期的企業。剛才和大家介紹了我們戰略轉型、“再造中化”的過程,應該說我們已經從一家單純從事進出口代理的傳統外貿企業,轉型為一家產業服務型企業,圍繞能源、農業和化工三大核心領域,通過上下游延伸和國內外延伸,建立完善的產業鏈,形成有限相關多元化、各板塊協同發展的經營格局,在市場上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優勢。但我想說明的是,雖然轉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中化的產業基礎還很薄弱,主營業務在相關產業中的地位還不穩固,我們依然在轉型的道路上繼續努力著。用一句流行的話說,我們依然“在路上”。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市場化這個詞,有網友問,中化是央企,怎么會是一家市場化的企業呢?
[劉德樹]可能提起央企,很多人都與壟斷畫上了等號,其實不盡然。1998年之前,中化有石油、化肥進出口的壟斷經營權,確實有壟斷。可隨著外貿體制改革,國家放開了外貿經營權,中化早就失去了壟斷政策。過去的外貿經營國家又沒有投入,中化沒有什么“家底”,經營資源匱乏,產業基礎薄弱,1998年又遭遇到嚴重的危機。中化在這樣的條件下求生存、求發展,只有靠自己在市場中拼搏,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所以,中化人做事,要比別人付出更大的心血和代價,承擔更大的責任和風險。
[主持人]其實很多人了解中化,都是從石油進出口業務開始的。記得上世紀90年代,外國石油公司來到中國,必訪之地就是南禮士路的中化大廈。不知道現在中化能源業務的發展狀況如何?劉總您又如何思考中化能源業務的未來發展?
[劉德樹]石油貿易在中化歷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早在上世紀60年代,我們便配合國家外交需要,向阿爾巴尼亞、越南等國出口石油。70年代,中國第一次向日本出口100萬噸大慶原油,就是由中化負責的。
[劉德樹]另外,我們的第三方石油倉儲物流業務也有很大優勢。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我們就興建原油和成品油的倉儲中轉基地。目前,中化集團的石化倉儲容量達1300萬立方米,形成了覆蓋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的沿海、沿江的石化倉儲物流網絡,我們的商用石化倉儲規模位居國內首位,在國內第三方石化倉儲市場保持著領先地位。基于這方面的優勢,我們光榮地承擔了國家原油戰略儲備庫的建設和運營管理任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舟山國儲基地。去年我們還完成了國家儲備成品油的接收和代儲任務,這些都提高了我們在國家石油戰略安全中的地位。
[劉德樹]如果要說中化能源業務的現狀,我想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在能源領域,我們是三大國家石油公司之外的有效補充。對于中化來說,我們對自己的定位就是立足“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一方面鞏固在進出口貿易、國際貿易及倉儲物流服務方面的優勢,同時積極向石油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通過多種方式提供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油氣資源。比如在上游領域,我們2001年從零起步,突破原來以石油貿易為主的業務模式,去海外尋找和收購合適的油氣資源項目。雖然對企業來說,如果眼睛盯著國內的資源,可能風險小、見效快。但從國家層面來說,應該看到中國缺少油氣資源。因此,在10年前我們就考慮“走出去”尋找油氣資源。我們也知道“走出去”的風險很大,但我們認為,這既是國家的需要,也是公司石油業務轉型的需要。現在看來當初的決策是正確的。目前,我們已在海外擁有近30個合同油氣區塊,權益內剩余可采儲量有5.42億桶,年均產量3219萬桶。規模雖然還不夠大,但對沒有國家投入、完全靠市場運作的中化而言,取得這樣的進展是很不容易的。在下游,我們的成品油分銷網絡覆蓋華北、華東和華南三大經濟發達區域。在終端市場,我們一方面和道達爾合資在環渤海、華東地區建加油站,另一方面也在福建地區自主開發加油站,開車的朋友應該知道我們的加油站。
[主持人]除了能源,中化還有化肥、農藥、種子三大農業投入品,這可都是保障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資。請問劉總,你們做農業投入品的目的是什么?這塊業務發展前景如何?
[劉德樹]農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我們作為覆蓋化肥、農藥、種子三大農業投入品研發、生產、銷售的唯一中央企業,在保障糧食安全、促進中國農業發展方面可以說是責無旁貸。中國發展綠色農業,也需要我們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劉德樹]當然,還有化肥、農藥,中化這兩塊農業投入品業務的發展情況也相當不錯。我們在香港上市的中化化肥是國內最大的產供銷一體化企業,年銷量大概占國內18%的市場份額。我們不僅提供化肥產品,還將農化服務作為我們的特色,為農民朋友們提供科學施肥服務。幾年來,公司投入到農化網絡建設和農化服務的資金近4億元。
[主持人]劉總描述的前景確實非常吸引人。但我想,中化這個品牌中的“化“字,與化工業務肯定是分不開的。是不是現在化工在中化的業務發展格局中不再處于重要地位了?
[劉德樹]不是這樣的。過去我們是從事化工品等進出口的專業貿易公司,現在我們在加快培育化工領域主營業務和特色商品,增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的同時,也努力開發國內市場和客戶,并積極向資源、研發、生產、物流等產業鏈環節延伸,加速由單一的進出口貿易向綜合服務轉型。
[劉德樹]再比如染顏料業務,這是我們的傳統優勢業務。1949年開國大典前,粉刷天安門用的紅色涂料以及制作五星紅旗用的染料,就是由我們下屬的沈陽化工研究院研制生產的。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色彩的追求會更高,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產品,讓中國人使用的色彩更加鮮艷。
[主持人]近幾年中化海外并購不斷,不久前收購了巴西Peregrino油田項目40%的權益。有網友問,中化是如何看待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和國際化的?
[劉德樹]中化是中國最早走出去的企業之一,早在80年代就在海外投資建廠。近幾年,中化走出去的步伐也很大,在海外收購方面取得不少進展,收購了不少油氣、天然橡膠等資源,就像剛才這位網友說的我們收購巴西海上油田這樣的情況。我們認為,企業真正的國際化應該是利用全球資源、市場、人才等要素,進行多方位的組合運作,從而使企業獲得快速發展。對中化來講,我們把國際化作為增強競爭優勢的手段,不是為國際化而國際化。
[劉德樹]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利用國際化的人才。在收購海外企業后,我們堅持的一個原則是盡量使用當地人才,而不是從國內派出大量人員接管。比如,我們收購了孟山都在東南亞六國一地區的部分農藥業務后,采取屬地化管理原則,從國內只派了3個人過去,絕大部分員工都是當地人。我們在海外收購的油氣項目也是這樣,收購哥倫比亞Emerald公司后,我們僅從國內派了三個人過去,大量的技術和管理崗位都是用當地人。真正的國際化企業一定要善于使用當地人才,我們希望把中化堅持的“創造價值,追求卓越”的理念和“做人:誠信、合作、善于學習;做事:認真、創新、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與國際通行的理念結合起來,讓大家理解并接受,成為不同國籍的員工共同認同的價值觀。
[主持人]現在很多網友都比較關注中化整體上市的進展情況,大家也都在猜測中化股份什么時候上市,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有關情況。
[劉德樹]謝謝大家對中化的關心。自去年年中我們改制成立中化股份以后,公司一直按照規范的機制在平穩有序地運行,今年中化股份的經營業績也非常好,我們對中化股份未來的發展是充滿信心的。目前,中化股份正在進行整體上市的準備工作,如果有重要進展,我們將及時向外部發布信息。
[主持人]這個網友提的問題比較有趣。他說,劉總裁,您說中化經歷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差點倒下,不知道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中化的日子怎么樣?在中化經歷了兩次金融危機,您有何體會?
[劉德樹]謝謝這位朋友。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確實給中化帶來了非常大的沖擊,剛才我也提到了一些情況,包括銀行催債、公司資金鏈斷裂、發生支付危機等。當時的情形,是生死系于一線,最慘時,公司外匯賬上只剩下15萬美元。為了籌錢,我們去國外進行續發2億美元商業票據的路演,當時很多外資銀行態度非常冷淡,我們一路上忍氣吞聲。正是這次金融危機,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企業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就必須自己先強大起來。因此,2003年我提出了打造具有全球地位、受人尊敬偉大公司的愿景,希望中化可以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有實力、有地位的企業。也正是那次金融危機給企業帶來了近乎滅頂的沖擊,讓我們認識到,中化如不盡快改革、不盡快轉型、不盡快提升內部的管理水平和培育核心競爭力,即使扛過了當時的金融危機,也難逃走下坡路的命運。當時,我們的危機感非常強烈。
[劉德樹]2008年四季度以來的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化的業務也造成了一定沖擊。但受益于我們從1998年以來進行的管理變革和戰略轉型,企業的內在素質有了本質的提升,為應對危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我們十多年來一直強調的市場化意識、風險意識和建立起來的一整套風險管理體系和內控機制發揮了有力作用。在此基礎上,我們冷靜分析形勢,提早預防、及時應對,頂住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保持了企業整體良好的發展態勢。我想,我們從2004年開始到2009年連續六年獲得國資委業績考核A級企業,也證明了我們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的表現。
[主持人]我發現不少企業的失敗,其實不在戰略上,而是內部管理出了問題。中化在轉型中是如何解決管理問題的?
[劉德樹]我們把“內部管理”和“外部擴張”作為企業發展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在管理這個問題上我們是有過歷史教訓的,所以對管理格外重視。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們在對企業止血堵漏的基礎上,從1999年開始實施管理改善工程,建立了以“戰略規劃、人力資源、績效評價、風險管理、資金管理、投資、審計七條主線,信息化建設一個支撐”為主要內容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形成了目標管理、過程管理、結果管理良性循環的“中化管理體系”,保障了市場化轉型順利推進。
[劉德樹]2008年,在原來管理變革基礎上,我們又開始全面推行精益管理,并將其作為“立司之本、治司之策”。我們實施精益管理不是為趕時髦,而是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利用國際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不斷提升競爭優勢。一方面,我們圍繞“消除浪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標,深入挖掘成本費用控制的內在潛力,細化控制措施,降低運營成本。據不完全統計,僅2009年就降低成本費用2.74億元。另一方面,以精益管理的理念為指導,將精益的理念和思維滲透到企業工作的方方面面,引導員工在每天的每項工作中都追求“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以此培養員工的精益習慣,打造精益的企業文化。
[主持人]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企業競爭的核心是文化的競爭。經過這么多年改革、轉型和再造,中化是什么樣的企業文化?
[劉德樹]過去,中化長期在舊體制下形成了比較重的“官商文化”,員工隊伍觀念陳舊,“等、靠、要”思想嚴重。1998年以來,我們著力培育以“創造價值,追求卓越”為核心內容的“創業文化”。我們所說的“創造價值”,就是企業要為股東(國家)創造價值,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員工創造價值,實現股東、客戶、員工價值的統一和不斷提升;所謂“追求卓越”,就是要拒絕平庸、永不自滿,對標國際先進企業,不停地去創業,永遠追求更高的發展目標。
[主持人]還有網友提出,現在針對中央企業的輿論聲音很多,劉總如何看待這些輿論?
[劉德樹]我的感觸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媒體和公眾對企業的關注會越來越多,企業越來越透明,這是自然現象,也是好事情。有人監督比沒人監督好,這就提醒著企業要規范經營,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主持人]請您簡要描述一下中化未來發展藍圖?
[劉德樹]中化之前已經經歷了兩次創業階段,2009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們以整體重組改制為契機,提出進行“第三次創業”。我們的目標是在第二次創業的基礎上,再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公司利潤總額翻兩番,全面提升主營業務的產業地位和國際競爭力,構建精益管理的突出優勢,把中化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跨國企業集團。這是一個十年目標。從長遠來說,我們要把中化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地位、受人尊敬的偉大公司,這是我們企業的愿景。
[劉德樹]謝謝主持人,謝謝各位網友。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