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證糧食安全 種子是關鍵 |
時間:2013-04-01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視力保護色: |
由財政部、農業部、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四方共同發起的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日前在北京正式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只具有政府背景、市場化運作的種業基金。 據農業部數據顯示,我國種子市場預測價值超過600億元,然而持證種子企業有6212家,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研發能力弱,尚未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核心競爭能力仍然較弱,種業市場集中度仍然較低。與之相比的是,國外僅孟山都一家公司的種子和基因部門預計在2013年將實現毛利65.5億美元,該公司每年會將其銷售收入的10%左右用于研發。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種業企業很難與這些國外種業巨頭進行競爭。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整體來看,種子行業的生產成本并不高,但研發投入多。這就要求種子企業不斷擴大經營規模,才能夠形成一定規模的研發投入。當前我國很多種子企業沒有研發投入,只靠經銷渠道、概念營銷等,很難與國外種業公司相抗衡。 “目前我國很多企業規模小,同質競爭,甚至惡性競爭現象非常嚴重。這就造成了企業利潤低,研發投入少,產品質量難以提高,市場占有率進一步萎縮,企業收入減少,研發投入繼續降低。”李國祥認為,我國種子企業要成長為規模性的大企業,必須提高企業研發投入。 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的成立是我國利用市場化,通過金融手段來培育更多有競爭力種業企業的一項重要舉措,該基金的成立可以解決制約我國種業企業發展的資金問題。李國祥認為,我國目前種子行業的最大問題是由于激勵機制不成熟而造成的研發不足。一些有能力的企業沒有研發動力,只是通過渠道銷售現有產品,而一些成長性較高的企業希望自己研發卻難以獲得資金支持。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整合了政府部門、央企、金融等部門的政策、產業和資本優勢對高成長性的種業企業進行股權投資,解決了企業融資難問題。 種子行業的科技含量高,種子企業做強需要大量的優秀人才。如果行業集中度很高,企業規模很大,但人才匱乏,企業也沒有多少競爭力。目前我國種子行業的優秀人才一部分集中在國家科研單位,另一部分為國外的種子公司工作。李國祥認為,目前我國優秀種業人才向本土企業流動的激勵機制還不成熟,政府應該給本土種子企業提供更多的福利政策來解決人才問題,同時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應該不斷提高員工待遇。通過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使我國更多的種業人才流向本土企業,促進我國種子行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由于體制的制約,使我國種子行業的研發和生產相脫節。”李國祥說,種子行業應該形成研發、生產、推廣一體化,讓企業處于行業主導地位。“其實當前有很多科研單位每年都培育出大量的種子新品種推向市場。但對于農民來說,國外種子公司的產品性價比更高,吸引力更大。”李國祥告訴記者,因此,我們應更重視和引導國內種子企業加強市場推廣,提高產品性價比;并促使規模企業發揮行業主體作用,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作為糧食生產大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種子市場的安全對于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決定性影響。李國祥表示,我國目前人口增長對于糧食需求的增加幅度很小,但由于城鎮化造成我國人口結構變化而帶來的對于糧食消費的變化是剛性的。我國土地資源總體呈下降水平,對于糧食生產的約束條件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不斷提高糧食單產,而種子則是提高單產的關鍵因素。所以,要解決我國的糧食供給,保障我國主要農產品的供給安全,最根本的就是要解決種子問題。 “我國要在糧食問題上擁有自主權,就要保證重要農產品的自給率。這就要求我國在糧食生產上,要控制好種子的源頭。”李國祥說,現在國外的種子公司向我國農民出售的種子的確高產,但國外公司規定農民不能留種,而且即便留種,經過幾代培育后也會造成產量的嚴重退化。所以農民每年都須向國外公司購買農產品種子,造成我國的糧食生產對國外種子公司的高度依賴,影響我國糧食安全。我國應通過培育行業集中的大型種子公司,提高企業產品研發能力,與國際市場的大型種子公司競爭,才能在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同時推動種子產業快速發展。 作者:謝雅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