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鉀肥產業迅速崛起 |
時間:2011-11-15 來源:中華合作時報 視力保護色: |
近年來,我國鉀肥處于一個快速的成長期,目前已撐起了國內鉀肥消費量的半邊天,也正是由于國產鉀肥產業的迅速崛起,才實現了中國成為國際進口鉀肥的“價格洼地”。眼看明年的鉀肥進口談判在即,明年的價格走向會怎樣?中國目前鉀肥市場的運行情況怎樣?海外尋找鉀資源的情況怎樣?生產企業又是如何看待當前的鉀肥高價,對下游的生產和消費影響如何?今冬明春鉀肥價格又是怎樣的走勢?在論壇會上,各位代表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闡述。 核心話題:鉀肥國際國內供求形勢;國內外項目進展情況;企業開展農化服務情況。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明偉:中國成為全球“價格洼地” 眾所周知,中國是個缺鉀國家,由北向南、由西向東越來越缺鉀。今年1-9月我國進口鉀肥總量為477萬噸,其中邊貿107萬噸、海運370萬噸。原預計今年鉀肥需求總量能達到1000萬噸,現在看來估計會在800-850萬噸。導致鉀肥需求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因為鉀肥價格持續走高,從去年的350美元,漲到了現在的470美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農民的需求,畢竟中國農民種的都是低附加值的作物,消費不起這么貴的肥料。二是干旱高溫等惡劣天氣造成了需求的減少。三是復合肥工廠生產了大量的氮磷二元素復合肥用于出口,降低了鉀肥的需求。四是科學施肥和秸稈還田減少了鉀肥用量。當前由于農化服務做的不夠,導致有很多鉀肥在施用過程中浪費掉了,非常可惜,因此,在鉀肥成本高企的情況下,應當舉全國之力搞好農化服務,倡導農民科學施肥、平衡施肥。 近年來,中國鉀肥工業的快速發展還是讓我們感到非常欣慰。目前青海、新疆的鉀肥產量已支撐了中國鉀肥需求的“半邊天”,作為國內大型的化肥企業,我們特別感謝他們對中國鉀肥供應付出的努力和給予的支持。也正是由于中國鉀肥工業的迅速崛起,我國鉀肥的對外依存度由10年前的90%降到了現在的50%-60%,從而使中國在進口鉀肥談判中成全球的“價格洼地”, 對中國的農業生產、糧食安全、農民增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特別感謝他們。 中國是農業大國,糧食安全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從目前來看,由于國內鉀肥工業的快速發展、海外鉀肥項目進展順利、進口鉀肥爭取到“價格洼地”,因此從資源保障上來說,是可以保證國內供應的。農業部提出的中國土地氮、磷、鉀的施用比例為1:0.4:0.3是最合適的,但目前遠遠達不到這個指標,按這個比例進行測土配方的話,中國鉀肥消費應該可以達到2000萬噸。因此,我們一定要推動農化服務保證施肥平衡,同時建立鉀肥國家戰略儲備,保證鉀肥供應及價格穩定。至于明年的形勢,我個人認為將以穩為主。理由如下:一是今年國家實現連續8年豐收,因此國家政策會繼續支持農業;二是目前各個企業積極性很高,無論是生產、營銷、服務都運行良好,三是大的環境穩定,目前價格相比2008年理性了很多,不存在大的結構性問題,因此價格會比較穩定。當然,由于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不穩,國際市場鉀肥價格居高不下,未來市場也會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大家需要努力把握。 BPC中國首席代表司元功:明年進口談判難度大 受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形勢并不好,這個背景肯定對所有行業都會有影響,但是農業板塊是受沖擊最小的一塊。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可能都在想,現在是不是會像2008年那樣大起大落,我覺得是不會的。現在國際氯化鉀最高報價是570美元/噸,歐洲的主流價格是530美元/噸,印度執行的合同是530美元/噸,這個價格不具備大幅下調的因素。此外目前全球糧價處于歷史最高位,芝加哥的水稻期貨價格指標已超過2008年的水平。因此,我們認為國際上的價格不會有大的調整,供應商也不具備這種調整的條件。 2007年是世界鉀肥貿易量最高的一年,貿易量為5700萬噸,而今年再創歷史新高,達到5800-5900萬噸,主要是由于今年巴西鉀肥進口量創歷史最高記錄,大約達到700-730萬噸,印度達到500萬噸,東南亞為700萬噸。這一數據表明中國已成為世界鉀肥消費大國,而不是進口大國。十年前,中國鉀肥的對外依存度是90%,而現在是50%,中國在國際貿易中角色發生變化,這主要歸功于中國鉀肥的崛起。 至于明年的鉀肥談判現在進展怎樣?我想說的是目前尚未開始談判,只是在做談判的前期準備和市場調研,如目前國內的庫存、價格、國家政策等都會關注。與中國的談判之所以沒開始,主要是因為印度的價格是530美元,如果我們以530美元做為價格參數與中國談,中國肯定不接受。所以與中國不知從何談起,如果一定要談,BPC對中國的報價肯定不能低于印度。因為明年東南亞的鉀肥現貨市場價格將達到570-630美元。因此明年中國的鉀肥談判會很艱難,時間也會很長。 四川開元集團總裁趙思儉:海外鉀肥天空廣 近年來,國內企業在海外找鉀是個熱門話題,有7-8家企業都走向海外,主要是在老撾、加拿大和剛果開展項目。其中在老撾有4家企業,分別是中水電、云天化、中農和開元。老撾經過這幾年的勘探,已具備開發條件,到明年可以形成80萬噸的產量,其中四川開元50萬噸,中農4萬噸,中水電12萬噸,云天化5-10萬噸明年都將投產。 目前開元有200平方公里的礦區,現在已有2億噸鉀礦,整個鉀礦儲量能達到5億多噸。我們在老撾的項目分三期,在建的50萬噸明年投產,到2016年,開元老撾項目的產能將達到300萬噸。 中國老撾鉀肥項目的投產,不僅會改變中國的鉀肥供應格局,而是將改變世界的鉀肥供應格局。鉀肥是個高度壟斷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加拿大、俄羅斯。到那時候,不要說三個三分之一,有可能兩個三分之一就足以滿足國內需求。 目前亞洲消費了全球40%的鉀肥,而只有10%是自產,因此老撾鉀肥未來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很大。因為老撾到亞洲國家的運輸非常方便。 目前行業對海外找鉀的聲音很多,一種是這么多企業都去國外找鉀了,因此鉀肥供應馬上要過剩了。另一種聲音是對海外找鉀有質疑,覺得是白費功夫,肯定開發不出來。我覺得這兩種聲音都有失偏頗,首先對于第一種聲音,我認為我們這么多企業出去才剛剛取得勘探權,要經過長期的勘探,才能探明有沒有鉀,然后進行可行性研究、環境評估等一系列工作才能有產品出來,一般來說,要實現目標產量,至少要8-10年。所以世界鉀肥供大于求要到8年后才可能出現。另外我們在老撾受到的質疑也很多,如技術不成熟、環保不達標等,這些問題目前都已解決。目前我們的開采技術和選礦技術是很成熟的,對于開采中大量的氯化鈉與氯化鎂如何處理,目前國內經過反復長期的研究,已發明了充填技術,完全能達到環保指標。現在這個技術在國際上也被認可。 在海外開發還會遇到一些難處,如政策、語言、投資環境的不熟悉,所以我們必須要謹慎,要好好把握。此外就是我們去的是不發達國家開發項目,基礎設施、勞動力與國內相比都有差距,需要好好克服;最后就是要注意遵守當地的法律和政策,把我們中國好的東西嫁接過去。海外開發目前雖有難度,但是只要好好把握,海外鉀肥的天空非常寬廣,只要我們有勇氣、膽識和智慧,一定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施可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李宏祥:供需雙方應建立誠信、交流、儲備機制 復合肥是二次加工企業,對上,廠家希望進購優質價廉的原料;對下,也要提供好的產品。因此充足、價格穩定的鉀肥資源對于穩定化肥產業鏈是非常重要的。我國是缺鉀國家,但是到2010年國內產量已能滿足國內消費量的50%。我們希望鉀肥價格能夠穩定,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時間,由于鉀肥價格快速上漲,我們好多企業前期訂的合同毀了單,迫于無奈,原料漲得太快,讓我們很被動。作為復合肥企業,我們的價格不能像鉀肥、二銨那樣去提價,這樣經銷商接受不了,農民更接受不了。 建議供需雙方要建立三個機制:一是誠信機制,供需雙方要達到和諧,量多量少根據需求,這樣也便于讓復合肥企業與經銷商能建立一種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二是交流機制,如中國磷肥工業協會從去年開始,定期讓國內的16家企業一起開會,我們山東省氮肥協會一季度就會交流一次,定期溝通、互通信息,這樣對于價格穩定也很有好處;三是穩定的儲備機制,國家也在搞肥料淡儲,讓生產與使用企業之間建立一種長期穩定的儲備機制,以解決生產的連續性與季節使用性之間的矛盾,同時還可解決資源處于偏遠地區與消費處于平原地區的物流矛盾,從而加強供需之間的合作。 2008年以后,由于鉀肥價格太高,我們會減少使用甚至不用鉀肥,讓鉀肥企業降價是不可能的,因為作為二次加工企業,我們也要考慮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如果超出了他們的接受能力,肯定會影響到我們的產品銷售。 合作共贏的核心就是價值鏈的提升問題,我希望鉀肥供應企業賺錢要穩定地賺。 天脊集團供銷公司副總經理馬宏龍:加強行業自律 誠信經營企業 目前化肥行業市場放開以后過度繁榮,存在著很多的隱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資源的過度消耗。如肥料二次加工,造成很大浪費,部分地區過量施肥,生產企業過度追求高濃度肥料等,使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從而造成浪費。 其次是農資行業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本來我們就是高耗能的行業,而且進入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們占用的人力資源也在無限膨脹。從當前磷復肥的規模來看,農資流通已是一個很大的軍團。 三是農資產品的物流成本浪費嚴重。目前市場活躍,化肥產品處于無計劃的流動狀態,必然增加很多物流成本,這些成本都轉嫁到農民身上,影響到農業,這當然會影響行業的發展。 四是企業重營銷,輕服務,甚至誤導消費者。很多時候企業的產品結構調整和創新只是為了市場營銷的需要,而不是農業生產需要出發,這也是當前的一個誤區,所以一定要從農業需求出發。 我們一定加強行業要自律。從誠信與道德層面來經營企業,如果這個問題抓不好,完全從企業自身利益考慮不利于行業的發展。還有就是強化農化服務,實實在在為農民做點工作,我們天脊集團是支農企業,得讓農民說了算,不是由哪個企業說了算,這樣我們的行業才能健康發展。 芭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志新:企業發展離不開品質和服務 企業不能僅僅站在生產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是要站在食物鏈上去思考企業的發展戰略。時下為什么許多人反映施用化肥種出的瓜不甜、菜不香?說到底還是與我們植物營養有關系,作為化肥生產企業,讓農民耕種的農作物做到缺啥補啥,這是每個企業的責任,也是企業發展的必然。化肥產品不能僅僅去做形態的創新,而是要從作物營養健康上去關注。這樣我們產品才會有生存空間。同時要加強農化服務,從物化產品向服務型產品轉型。目前許多企業的農化服務還是粗放的、松散的,因此服務模式化也是一種趨勢。如芭田這幾年,提出肥料+服務+設施,不僅節約了大量的資源,而且提高了作物的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