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聯動接力 中國種業圖“自強” |
時間:2011-11-19 來源:糧油市場報 視力保護色: |
近段時間,不少媒體報道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種子市場,我國種業市場的規模已由2000年的250億元增加到目前的550億元左右,專家預計,隨著種子商品化率的提高,未來潛在市場總額將達到900億元。 "樹大招風"。中國種業巨大的潛在市場,著實誘惑了不少國際種企來華"謀生"。據統計,目前在我國登記注冊的外商投資農作物種子公司已有76家,進口種子的數量已經占據高端種子市場份額的50%以上。 近年來,為了應對國際種業巨頭的挑戰,除了企業在努力苦練內功外,國家和地方政府也不斷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種業發展,以應對未來競爭,維護我國種業和糧食安全。 國外種企來勢洶洶 11月11日~12日,由農業部、安徽省農委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在安徽合肥市舉行,國內的種子企業紛紛登臺亮相,而來自國外的美國先鋒、孟山都、瑞士先正達、德國拜耳、日本化工株式會社等國際種業巨頭也都設立了單獨展區,有的已成功"打入"中國市場。 "目前從種植面積來看,國內的種子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我國種業市場潛力巨大,正是這一點引來了國際上的種子企業。"面對國外種子企業積極踴躍參加國內展會,河北省宣化市巡天種業副總經理李素軍在接受糧油市場報采訪時表示。 據了解,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外種業就開始逐步進入我國,近年來,呈加速擴張之勢,投資主體由中小企業為主向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為主轉變,投資作物由園藝作物向大宗糧食作物拓展,投資環節由生產經營向科研育種延伸,投資形式由合資建公司向并購龍頭種子企業發展,投資布局由城市向主產區逐步推進。 在李素軍看來,國外種業的進入,在豐富我國種子品種資源、引進先進育種和營銷理念、轉變傳統種植模式、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單產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另一方面,對我國種業安全甚至糧食安全也造成了直接沖擊,構成了潛在威脅。 據農業部統計,2010年,以先玉335為代表的國外玉米品種種植面積達4300多萬畝,占國內玉米面積的9%;進口甜菜、向日葵和瓜菜種子分別占國內相應作物種植面積的95%、65%和10%。目前,孟山都、杜邦先鋒等世界種業巨頭已在華設立了35家種子生產經營企業,年種子進口量1700多萬公斤。 和國外種業巨頭的來勢洶洶相比,我國的種子企業則略顯"單薄"。自2000年《種子法》出臺,我國種業開始了市場化之路,涌現了一批通過上市融資、有品牌號召力和知名度的龍頭企業,但整個行業仍然呈現"多、小、散"的狀況。 面對差距,安徽荃銀高科(300087)種業公司董事長張琴說,"國外種企的進入無疑對國內種業行業帶來巨大沖擊,但反過來看,他們的高標準、高質量,對我們也是一種激勵和提升。面對國外種企,我們大可不必驚慌,要在學習中成長,只有練好內功,才會不懼'洋種子'。" 上下聯動政策給力 在國內種企奮力前行的同時,也迎來了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持。 今年4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5月,國務院在湖南長沙召開了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工作會議,對今后一個時期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 市場人士認為,這明確了今后我國農作物種業的發展目標,對我國種業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表示,今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政策設計能否變成發展成效,最關鍵的是要開拓創新抓落實,各省(區、市)要盡快制訂實施意見,出臺配套措施。 事實也正是如此。6月23日,甘肅省人民政府以甘政發[2011]77號文印發了《甘肅省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意見的實施意見》,這是繼4月份國家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后,全國第一個省級政府出臺的實施意見。 10月27日,安徽省科技廳公布了安徽省現代種業發展規劃,明確了該省種業"十二五"規劃和到2020年的遠期規劃。 截止目前,先后有甘肅、江西、四川、貴州、上海、湖南及廈門等省(市)人民政府先后出臺了本地區的實施意見,制定了種業發展的具體目標,明確了長遠的規劃布局,提出了實實在在的政策措施;其他省(區、市)也都在抓緊醞釀出臺落實意見。 市場分析人士表示,從國家到地方一系列種業規劃的相繼出臺可以看到,在我國種業發展上,相關各方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而隨著這些規劃的實施所形成的積極的大環境,會對我國種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整合升級大勢所趨 "通過種子企業間的并購重組以及大型企業進入種業市場等多種形式,使我國在較短時期內建立起若干個布局合理的大中型種子企業,其戰略目標應該是在一定時期內成長為可與大型跨國公司相抗衡的現代種子企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戴景瑞表示。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持證種子經營企業8700多家,其中2/3是注冊資本在100萬~500萬元的中小企業,注冊資本在3000萬元以上的僅有200多家,前10家企業所占市場份額僅為13%,且90%以上的企業沒有研發能力。由于企業多小散,品種研發能力弱,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競爭實力,影響了種業的快速發展。 未來幾年,行業將在政策推動下經歷一次洗牌,呈現小企業加速退出、大企業快速成長的格局,以并購為主要形式的行業整合將成為種子行業發展的主基調。 近期,中國種子集團的動作就頗受業界期望。中種集團聯合全國52家一流的科研院所、農業院校、骨干企業和行業協會,發起組建了"種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圍繞農作物新品種培育和生物技術研究等關鍵領域開展聯合攻關,將基礎性研究成果與應用性研發有機結合,努力提高產業轉化能力。 目前,中種集團已經在主要農作物生態區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夯實了種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內涵,合作各方充分發揮產業鏈各環節的優勢,做到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實現科技創新與成果產業化的緊密結合。 作者:徐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