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種企博弈種業市場 |
時間:2011-11-15 來源:經濟日報 視力保護色: |
中國種子集團的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資料圖片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種子市場,我國種業市場的規模已由2000年的250億元增加到目前的550億元左右,專家預計,隨著種子商品化率的提高,未來潛在市場總額將達到900億元。 目前從種植面積來看,國內的種子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我國種業市場潛力巨大。 然而,國外種業巨頭也在迅速搶占這個巨大的市場。目前在我國登記注冊的外商投資農作物種子公司已有76家,進口種子的數量已經占據高端種子市場份額的50%以上。 我國種業企業如何應對國際種業巨頭的挑戰,如何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擺在種業企業面前的首要問題。 北京金色農華種業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繁育、生產、加工、推廣為一體的大型種業科技企業。近10年來,該公司平均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重為11.7%,這一數字與國際種業十強研發投資比例相當。北京金色農華種業公司總裁李紹明說,在研發上的投入是值得的,研發育種能力是種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截至今年5月底,總投入額1.6億多元。在未來5年內,公司將繼續保持這樣的投入水平。 金色農華公司代表了我國種業企業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努力。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國外種業巨頭在我國市場快速擴張,目前在我國登記注冊的外商投資農作物種子公司已有76家,進口種子的數量已經占據高端種子市場份額的50%以上。 競爭壓力也是成長動力 據農業部統計,我國現有持證種子經營企業多達8700多家,注冊資本在3000萬元以上的僅有200多家,前10家企業所占市場份額僅為13%。 自2000年《種子法》出臺,我國種業開始了市場化之路,已經涌現了一批通過上市融資、有品牌號召力和知名度的龍頭企業,但整個行業仍然呈現“多、小、散”的狀況。 一方面是企業多、小、散,另一方面則是科研與經營的分離導致企業欠缺自主研發能力。我國大多數種子企業多以產、銷為主,只買不研,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只有100多家,近90%的品種靠科研單位研發。即使有研發能力的企業也投入不足,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平均只有約1%到3%。相比之下,國際種業巨頭銷售收入用作科研經費的平均約為8%到12%。美國95%的品種出自種業公司自身的研發,杜邦集團旗下先鋒公司年研發投入達數億美元。 面對研發差距,安徽荃銀高科種業公司董事長張琴說,國外種企的進入,無疑對國內種業行業帶來巨大沖擊。但反過來看,他們的高標準、高質量,對我們也是一種激勵和提升。面對國外種企,我們大可不必驚慌,要在學習中成長,只有練好內功,才會不懼“洋種子”。 國外種業巨頭的進入帶來了優質的種子資源,提高了農民收入,也促進了市場競爭。我國種企的一批優秀品種已經在此競爭中嶄露頭角。美國先鋒公司的玉米種子“先玉335”被業內認為是玉米育種方面難得的有突破性的好品種,近年在我國吉林省等玉米主產區迅速擴張。就在“先玉335”擴張之時,金色農華公司推出了“農華101”,這是一個在高產性能方面與其相當,而綜合抗性如抗大斑病、抗倒伏等指標上優于“先玉335”的品種。該品種經過4年測試達到預期目標,今年第一年正式推廣就接近400萬畝。 李紹明說:“拿先鋒公司的優勢品種‘先玉335’來說,也存在一些短板,如大斑病抗性差、易根倒等。我們應該做的是研發出與之抗衡的品種。”他表示,通過幾年的推廣,“農華101”有望能夠遏制“先玉335”的擴張,甚至占領其部分市場。 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為我國種業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近十年來,國家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近1500個,授權新品種保護2595件,新品種更新了2至3次,良種覆蓋率由“八五”期末的80%提高到95%以上。 抓住機遇才能搶占市場 2011年4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我國種業發展的又一個春天來臨。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種子市場,我國種業市場的規模已由2000年的250億元增加到目前的550億元左右。專家預計,隨著種子商品化率的提高,未來潛在市場總額將達到900億元。 目前從種植面積來看,國內的種子依然占據主導地位,中國種業企業市場潛力巨大。 今年7月,中國種子集團在湖北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正式開工建設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根據總體規劃,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將在武漢、北京及海南分別建設分中心,在國內主要的生態區建立4個大型的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全功能試驗站和10個育種站、82個農作物新組合測評點,總投資將達50.6億元。與此同時,中種集團還與一批常規育種領域的科學家建立了戰略協作關系,展開生物技術育種和常規育種等方面的工作。 種子企業奮力前行的同時,也迎來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持。今年4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我國種業發展的又一個春天來臨。《意見》明確中央財政將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為種子企業開辟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免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種子生產經營所得稅,在兼并重組方面給予稅收優惠;鼓勵和引導相關金融機構特別是政策性銀行加大對種子收儲的信貸支持,中央和省級財政對種子儲備給予補助。 各地也加大了對種企的扶持力度。江西省種子管理部門加大對種子生產基地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堅持“誰建設誰受益”的原則,引導企業向種子生產優勢區域集中,從政策和資金層面推進種子生產基地健康發展。 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目前“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占種子市場的份額在逐步增加,已經占到了整個市場份額的近26%。我國種業前50強企業的種子經營額由2001年的30多億元提高到目前的140億元,市場占有率由15%提高到25%以上。 種企整合升級勢在必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戴景瑞表示,通過種子企業間的并購重組以及大型企業進入種業市場等多種形式,使我國在較短時期內建立起若干個布局合理的大中型種子企業,其戰略目標應該是在一定時期內成長為可與大型跨國公司相抗衡的現代種子企業。 當前,我國前十家種業企業的市場份額僅占13%。作為對比,國際種業前十強企業的國際市場份額占到37%。我國種業巨大的市場潛力尚未培育出國際領先的中國種業公司。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戴景瑞表示,通過種子企業間的并購重組以及大型企業進入種業市場等多種形式,使我國在較短時期內建立起若干個布局合理的大中型種子企業,其戰略目標應該是在一定時期內成長為可與大型跨國公司相抗衡的現代種子企業。 近期,中國種子集團的動作就頗受業界期望。中種集團聯合全國52家一流的科研院所、農業院校、骨干企業和行業協會,發起組建了“種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圍繞農作物新品種培育和生物技術研究等關鍵領域開展聯合攻關,將基礎性研究成果與應用性研發有機結合,努力提高產業轉化能力。目前,中種集團已經在主要農作物生態區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夯實了種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內涵,合作各方充分發揮產業鏈各環節的優勢,做到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實現科技創新與成果產業化的緊密結合。 放眼全國,一種產學研相結合的聯合育種模式已經在各地開始形成。遼寧省農科院與東亞種業集團的聯盟、中國水稻研究所與合肥豐樂種業合作成立的“國豐雜交水稻研究開發中心”等就采取了此種模式。有關合作方以協議的形式確定了價格補償標準和后續收益分配,還探索了企業買斷知識產權模式、特別許可使用模式和合作開發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喬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