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過了一條由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道路。伴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簡稱“中化集團”)三十年來經歷起伏變化,努力由計劃經濟時期的老國企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的新國企轉型,走過了一段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成為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中國國有外貿企業探索改革發展道路、成功進行市場化轉軌的一個典型。
曾經風光無限 一朝遭遇危機
中化集團原名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2003年11月更為現名,其前身可追溯到成立于1950年的我國第一家外貿公司——中國進口公司。作為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家專業外貿企業,也是新中國最先走出國門的國有企業,中化集團為當時國家經濟建設進口急需物資、沖破西方國家經濟封鎖作出了重要貢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作為國家外貿領域的“排頭兵”,中化集團始終認真貫徹黨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路線方針政策,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以開放的姿態和進取的精神不斷向前發展。
在1978-1988年的十年間,中化集團在計劃體制的特殊環境下,為國家出口創匯和進口必需物資作出了重要貢獻,營業額多年位居我國進出口企業首位。
在1988-1998年的十年間,隨著國家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化集團積極進行國際化經營探索,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率先在美國等地投資建立煉油和化肥生產企業,開中國企業“走出去”先河,為國內企業后來“走出去”積累了大量有益的經驗,并于1989年在中國企業中率先進入《財富》世界500強。
但在中化集團快速發展,一時間風光無限的同時,一場深刻改變企業發展進程的危機卻也在悄然醞釀之中,并最終在改革開放第三個十年的發軔之年爆發。
1998年是中化集團發展史上的“分水嶺”。與大多數國有企業一樣,當時的中化集團企業價值觀念模糊不清,經營粗放、管理失控,長期亂投資、亂擔保、亂放賬而造成的國有資產流失等現象表現得十分突出。隨著外貿經營權的放開以及國家石油、化肥經營體制的改革,公司外部經營環境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長期賴以生存的傳統進出口代理經營模式已經難以為繼。1998年,在亞洲金融危機的觸發下,公司現金流急劇惡化,內憂外患引發了企業嚴重的支付危機,企業瀕臨破產。
在深陷危機之際,公司領導班子沒有放棄努力,團結帶領全體員工通過續發商業票據、債務重組等方式努力自救。在國務院和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努力做好自身經營管理,積極爭取國內外銀行的信任,維護了公司的對外形象和信譽,信用額度逐漸恢復,最終艱難渡過了支付危機。
轉變觀念 求存再造
在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之后,中化集團痛定思痛,對危機產生的根源進行了深入的反思。總體上說,支付危機的背后實質是違背市場條件下企業發展的科學規律、長期粗放經營管理積累起來的全面危機。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化集團清醒地認識到:以計劃經濟為背景的傳統外貿企業存在價值和經營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注定無法延續,只有堅定不移地實施全方位戰略轉型、對企業進行全面再造,才是公司走出困境、再創輝煌的唯一出路。
從1998年開始,一項“再造中化”的系統工程就這樣轟轟烈烈的展開了。具體而言,就是調整組織結構,收縮經營戰線,再造經營管理架構;明確發展戰略,創新經營模式,再造主營業務內涵;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和內控體系,再造集團控制力;重塑企業價值理念,再造適應市場競爭的員工隊伍;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與社會、資源、環境和諧共融。
1998年至今的十年,中化集團大刀闊斧地改革落后的經營管理體制,大力培育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在國企中率先推行取消干部行政級別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建立了以企業文化為根基、以戰略管理為導向、以內控機制為手段、以隊伍建設為保障的具有中化特色的管理體系,從過去嚴重依賴國家壟斷經營政策、舉步維艱的傳統外貿企業,逐步發展成為理念先進、管理規范、成長迅速,能源、農業、化工、金融、地產五大主業突出的新國企。
在能源領域,中化集團已經在海外十二個區塊擁有油氣資源,年經營油品4000多萬噸,已發展為國際化能力較強、營銷能力突出的國家石油公司,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
在農業領域,中化集團已發展為我國最大的化肥、農藥、種子等農業投入品供應商和分銷服務商,擁有覆蓋全國26個省份和91%以上耕地面積的分銷網絡,是促進國家農業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的國家隊和主力軍。
在化工領域,作為國內領先的化工綜合服務商,中化集團在氟化工、天然橡膠、醫藥、化工物流等細分領域保持領先,并通過技術創新推動國家化工產業升級。
在金融領域,中化集團擁有較完整的非銀行金融業務體系,已在融資租賃、資產信托行業擁有重要的行業影響力。
在地產領域,中化集團擁有上海金茂君悅、三亞金茂希爾頓等一批高檔酒店和上海金茂大廈、北京凱晨世貿中心等頂級寫字樓,已發展為中國高端酒店和商業地產領域的領先者。
創造價值 追求卓越
從1998年至今,中化集團經營業績連續實現高速增長,2007年公司利潤總額達到86億元,是十年前的10倍;凈資產達到408億元,是十年前的5倍;總資產達到1087億元,是十年前的2.5倍。與此同時,經營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銷售利潤率、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報酬率分別是十年前的3.7倍、3.9倍和2.8倍,資產負債率從80%下降到60%。
作為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中化集團連續四年被國務院國資委評為經營業績A類企業;2007年更是被中宣部和國資委評為全國國有企業典型;與此同時,中化集團已先后18次入圍《財富》全球五百強,2008年排名第257位;“中化”(SINOCHEM)品牌作為中國馳名商標,在全球業界享有良好聲譽。
十年變革,彈指一揮間。在這一段中國大地各個方面深刻變革的歷史進程中,中化集團始終堅持“創造價值,追求卓越”的核心價值理念,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深化改革、不斷自我完善。2007年9月,中化集團根據企業自身發展實際,適時的將過去幾年成功指導企業快速發展的“市場化戰略”調整為“產業服務戰略”;2008年4月,中化集團再一次審時度勢的提出“精益管理”,在全集團范圍穩步推進,不斷對自身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面向未來,中化集團將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企業戰略轉型,全面推行精益管理,模范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增強企業的影響力、帶動力和活力,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