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億收購揭開中化重組大幕 |
時間:2003-05-19 來源: 視力保護色: |
《財經時報》2003年5月17~23日 。。 5月14日上午,位于北京市復興門外的中化大廈,雖然在SARS彌漫的非常時刻,進門仍然要經過戒備森嚴的檢查,但在21樓布局有些類似賓館的辦公室中,剛剛50出頭的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總裁劉德樹卻一臉輕松。。。 “我不贊成一個企業搞多家上市公司。”劉對《財經時報》說,“但上市公司可以有限多元化,這樣可以相互支撐,我比較贊同GE(美國通用電氣)的做法。” 。。 很顯然,在劉運籌帷幄的這盤棋中,核心的棋子就是于1999年在上海A股上市的中化國際貿易股份有限公司(600500中化國際),目前中化總公司持有64.4%的股份,這也是中化總公司這家連續數年躋身全球財富500強的巨鱷旗下惟一一家在資本市場公開上市的公司。 。。 但是,要實現“中國GE”的夢想,最近的一關,就是即將于本月20日召開的中化國際2003年度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因為在此次會議上,增發新股以及從母公司收購化肥業務的議案,將最終付諸表決。 。。 這次臨時股東大會本擬在北京召開,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雖然日期并未推遲,但地點還是更改在了與上海只有咫尺之遙的蘇州市新蘇國際大酒店。 。。 。。 17億元的交易 。。 “這是一個相當公允的交易。”擔任本次增發行為財務顧問的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一位分析師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表示,“此次收購的資產的市盈率為7.57,不僅遠遠低于國內貿易類上市公司平均48倍的市盈率,即使與在海外上市公司的收購相比,這個價格也是相當合理的。” 。。 “而且,在收購之后,每股收益實際上是增厚的,這在國內上市公司中間并不多見。”他補充說。 。。 按照計劃,中化國際希望通過增發13500萬股的新股,募集到12億元左右 。。 的資金,加上公司自有資金1.2億元左右,來完成此次總金額為17.04億元的收購,不足的資金將來自銀行貸款。 。。 此次收購的標的為兩部分:出資10.20億元收購中化總公司在中化巴哈馬公司中擁有的100%的權益,并且斥資6.84億元收購中化總公司持有的中化國際化肥貿易公司(以下簡稱為“中化化肥”)90%的權益。 。。 此間人士指出,一旦這筆交易得以完成,就意味著中化國際將擺脫單純依靠化工業務的局面,使得公司得以強勢突入市場廣闊的化肥行業。 。。 。。 從貿易商到綜合服務商 。。 雖然中化國際一直致力于打造“全化工企業”,向下游化工物流以及上游的精細化工品的研發和生產滲透,但業內人士指出,由于中石化在石化領域的強勢地位,單獨依靠化工業務,即使中國化工市場仍將在未來保持相當長期的穩定增長,但公司規模性成長的“天花板”已經開始凸現。 。。 母公司的化肥業務,顯然是其最有可能的擴張目標。在這個全球最大的農業國,13億人口以及8億農民的背后,是化肥這種生產資料市場最為堅實的底座。業內人士指出,如果中國在未來保持7%以上的GDP增速的話,對化肥的需求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2%的增速是非常有可能的,市場的穩定性甚至還要好于化工市場。 。。 從在中化總公司的業務組成中,化肥的成長路徑也可管窺一斑。在20世紀90年代前中期,中化幾乎大部分利潤都來自石油貿易,但到了2002年,來自化肥業務的利潤首次超過了石油,成為中化新金礦。 。。 收購完成后,中化國際將一躍而成為國內最大的化肥進口商及進口化肥經銷商,目前中化化肥占到了中國整個化肥進口市場的60%以上,其中鉀肥更是占到了75%。而中化巴哈馬,則將成為公司對接全球化肥市場的“瞭望哨”。 。。 但中化的“化肥帝國”夢想顯然不僅于此。在經過快速的布點之后,中化在國內14個重要的農業省都初步建起了自己的銷售網絡,從事化肥營銷的員工總數已經達到了500人,突進下游市場的勢頭,直逼傳統的玩家--供銷社系統的各級農資企業。 。。 同樣的延伸也發生在上游。由于國內資源匱乏,國內鉀肥仍主要依賴于進口,中化化肥已經與幾乎所有的國際鉀肥大廠簽訂了長期合同;而在未來有望逐步實現國產化的磷肥領域,中化化肥也已經先后控股和參股了四家生產企業。 。。 據稱,中化總公司將利用此次出售資產募集到的資金,進一步加快介入化肥領域上游的步伐,包括將耗資5億-6億元人民幣,在云南和貴州這兩個中國磷礦最為富集的地區做大手筆的收購。 。。 。。 中化下一步 。。 下一個問題是,中化總公司會借道中化國際,最終實現整體上市的演變嗎? 。。 早在1998年前,中化就曾試圖在新加坡整體上市,但由于缺乏可供投資者參考的坐標而最終流產。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化和幾乎所有的外貿公司一樣受到了巨大沖擊,其中中化由于早期投資面過寬,所受到的沖擊尤甚,僅逾期應收賬款一項就超過了1.8億美元。 。。 劉德樹臨危受命,開始了對中化漫長的整合、再造,經過大刀闊斧的資產和人員調整,中化的歷史包袱正在融化。2002年,國家審計署在對中化進行了長達8個月的審計之后,正式確認了其清產核資工作的結束。進入2003年,其第一季度的營業額和利潤,均有大幅攀升,都創造了歷史新高。 。。 “如果成功的話,中化其它主營業務的優質資產也可能置入上市公司。”劉對《財經時報》坦言。此次收購一旦完成后,中化總公司在中化國際中所持有的股份,將從64.4%下降到51%,而今后一旦石油業務得以置入,預料屆時其持股比例可能下降到30%左右。 。。 雖然與中石油和中石化相比,中化在石油資源上相對單薄一些,但在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石油貿易領域,中化的地位仍然舉足輕重。 。。 雖然中化在石油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專營權已經隨著中石化等的加入而被削弱,但中化卻開辟了包括臺灣、泰國乃至克羅地亞在內的龐大的轉口市場。僅去年一年,中化對臺灣的轉口貿易量就達到了500萬噸,占到了臺灣市場的14%以上,其重要的客戶包括臺塑等業界巨擘。 。。 而隨著今年年初,中化最終完成對PGS公司旗下的ATLANTIS油田的收購,中化也在國際市場上向上游邁出了重要一步。中化會不會像英荷殼牌一樣,從一個只擁有幾艘油輪的單純的貿易公司,成長為一個叱咤風云的一體化的石油公司? 。。 這還是一個只有時間才能夠解開的謎,就像我們現在無法預言中化國際對于中化而言最終意味著什么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