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企為何陷入輿論困境 |
時間:2013-08-13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視力保護色: |
在日益嚴峻的輿論生態環境下,除了進一步推進改革,還需把國企和人民的關系說明白,一些長期讓人感到困惑的難題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為什么國企的發展越來越好,受到的苛責卻越來越多? 對于這一問題,有權威人士向《瞭望》新聞周刊表示,長期以來,各級國有企業發揮優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國企形象建設工作。但大多數國企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發展、輕宣傳,重經濟指標、輕品牌建設,重正面宣傳、輕形象公關的情況。從根本上來說,國企之所以容易陷入輿論困境,大體可以歸結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發展實踐與理論研究不同步 權威人士談到,國企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還沒有上升為系統的理論體系。國內的經濟學教材用的幾乎全是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和歐美企業的案例,國企成功背后的價值也沒有總結到位,也很少主動設置議題。所謂的“國進民退”論、“國企壟斷”論、“特殊利益集團”論、“國企低效”論、“國家資本主義”論、“競爭中立”論等,均是西方和國內少數新自由主義學派先貼標簽、先發制人,我們再去研究應對、再去解釋澄清,比較被動。 同時,缺乏有中國特色的、有說服力的國有經濟理論。國企和人民的關系一直沒有理論界定,專家和群眾總在質疑國企改革發展的成果未能全民共享,少數媒體甚至挑動民意和國企的對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如果可以從理論上把國企和人民的關系弄清楚,把國企紅利的去向說明白,達成國企為民謀利、人民心系國企的共識,一些長期讓人感到困惑的難題將會迎刃而解,“國企私有化”等謬論也就沒有多大市場了。 軟實力建設和硬實力發展不匹配 權威人士表示,長期以來,國有企業一直比較重視促進國有有形資產的增值和保值,而忽略了國企品牌等國有無形資產的建設和維護。國企的“硬實力”已經夠硬,但“軟實力”卻太軟,品牌實力和經濟實力不相稱,社會聲譽地位與自身政治經濟地位不相稱,美譽度與知名度不相稱。 目前,全國國有企業超過15萬戶、員工隊伍超過3000萬人、資產總額69萬億元。2012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34.2萬億元、利潤1.7萬億元、上交稅費2.5萬億元。近年入圍《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的中國國有企業不斷增加、排名不斷上升,2012年上榜的國有企業達到54家。然而,以品牌價值對公司營收貢獻進行排名的《商業周刊》“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至今沒有一家中國企業上榜。 這從側面說明,對照世界一流企業,國有企業的價值觀感召力、文化吸引力、品牌影響力等軟實力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也是國有企業“大而不強”、“小而不優”的癥結所在,所以必須把提升企業軟實力作為一個“硬道理”來抓。 單向宣傳方式與多元化輿情不適應 從輿論生態來看,官方和民間話語體系日益融合,占領新的輿論陣地刻不容緩。以主流媒體為代表的官方話語體系為國企改革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但隨著網絡、手機、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興媒體的快速崛起和市場化媒體發展壯大,輿論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境內與境外、網上與網下、主流輿論與非主流輿論相互影響,“全民圍觀”的民間輿論場,正在影響著社會輿論,輿論生態變得復雜而不穩定。與此同時,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指標已跌破及格線,社會“反向情緒”越來越嚴重。 從外部環境看,國際國內輿論互相交織,爭奪話語主導權的斗爭任重道遠。當前世界局勢劇烈變動進入深度調整期,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持續發酵,不同價值理念和制度的較量更加激烈。國內改革進入攻堅期和矛盾多發期,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價值取向多元、社會思潮多變、思想意識多樣。西方以“競爭中立”、“國家安全”等種種借口限制中國企業尤其是國企的發展。少數受新自由主義思潮影響的專家學者極力鼓吹國企私有化。國外國內兩種勢力遙相呼應,形成一股影響國企改革發展的輿論暗流。 從國有企業自身來看,輿情多發頻發而手段單一資源分散,企業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國企點多線長面廣,管理上容易出現薄弱環節,內部存在著不穩定因素,往往因為內部管理不善、應對不力造成輿情事件。有權威輿情監測表明,2012年央企的輿情危機事件數量持續上漲,與企業自身問題相關的超過了九成。許多國企熟悉傳統的正面宣傳,習慣于對內傳播、向上傳播、事件傳播,但公眾傳播意識薄弱,沒有責權明確的公共關系管理體系,自身訴求和公眾需求不一致,與公眾溝通不足。部分企業觀念和意識落后,宣傳資源分散、工作機制不健全、危機處置能力不高,造成一些個案、個別問題被熱炒,進而放大為整個國企的形象問題。歸根到底,是企業管理不到位、領導重視不到位、體制機制不到位、能力素質不到位,還沒有完全適應快速變化的生態環境。 記者:尚前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