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鄉送來的甜枇杷——中化化肥農民田間學校見聞 |
時間:2012-07-03 來源:中化化肥 視力保護色: |
五月初,一天大早,中化化肥福建分公司莆田分銷中心經理翁志偉剛從辦公室出來,就見一位提著一籃子金燦燦枇杷的農民迎面走來。“你好,這里是中化吧?”農民看著身著中化T恤的翁志偉用莆田話問道。 “對啊,你是要買化肥?”翁志偉也用莆田話和老鄉搭訕起來。 “哦不是,我是東青村的枇杷種植戶。今年用了你們中化的復合肥,還有水溶肥,枇杷長得很好。這籃子就是我今天早上剛從樹上摘下來送給你們的,謝謝你們送來的好肥料。”老鄉急切地講了起來。 翁志偉一聽樂了,急忙擺手:“老鄉,你太客氣了,中化是央企,賣的都是好肥料,咱們今年枇杷豐收,主要是你選對了好肥料,但更重要的是你施用得法。” “對,對,對,以前我們村種枇杷都沒用過水溶肥,今年農民田間學校的老許,就到田里手把手地教我們怎么用。沒想到效果這么好,像這樣的果子一斤可以賣到6、7塊。”老鄉一邊說著,一邊就要提著枇杷進辦公室。 “哎大伯,不用,真的不用。你豐收,我們也很高興,這樣吧,這籃子枇杷你賣給我好啦。”翁志偉趕緊推辭。 “哎,要是賣給你,我就不送來了。來,你嘗一個看看。”老鄉說著就從籃子里抓了一把給翁志偉。推辭不過的翁志偉接過老鄉手里的枇杷,一看個個飽滿個大,是典型的莆田常太鎮枇杷。 翁志偉推辭不過,便接過一個枇杷咬了一口,“好甜!” “你們也嘗嘗。”老鄉抓起枇杷塞給辦公室里的其他人。大家嘗后紛紛稱贊枇杷香甜。 翁志偉請老鄉坐下喝茶,聊了一起來。原來這位老鄉是東青村農民田間學校校長、常太鎮農技站站長許晨昕親自掛帥輔導的種植戶。 農民田間學校是中化化肥承辦農業部的創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把課堂開到田間地頭,采取讓農民現場提出問題,科技輔導人員面對面地為農民講解,現場解決問題的新方式,改變了傳統的農技推廣模式,使農民成為培訓主體,引導科技要素向農村聚集,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中化化肥從2011年10月19日首次承辦由農業部科技教育司主辦的農業部農民田間學校開始,已陸續在四川、河南、新疆、海南、江蘇、黑龍江、吉林、遼寧等20多個省開辦了100多所農民田間學校,涉及水稻、果樹、蔬菜、養殖等領域,直接培訓農民超過1萬人。實踐證明,參訓農民掌握和使用新技術的能力顯著增強,環境生態意識和無公害生產意識普遍提高,增收致富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顯著提高,已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土專家”,起到了很好的“傳、幫、帶”作用。 想當初許晨昕剛從北京參加完農業部的培訓回來,正在為籌辦農民田間學校的事情發愁,這時翁志偉就主動找上門,與他共同探討如何建立學校,并在最短時間內開班授課。 經過中化化肥等多方努力,確定了東青村農民田間學校示范校教室地址設在東青村村部會議室,首班學員30人,其中就有這位送枇杷的老鄉。此外,他們在常太鎮敲定20個枇杷種植示范戶,作為教學與實踐的示范基地。通過創辦農民田間學校示范校,有效地整合當地農化專家、示范基地、培訓場所等資源,搭建起枇杷先進種植技術的推廣平臺。 同時,也起到推廣新型農業技術、新產品肥料,引導農民科學施肥用藥,提高農業科技素養,實現增產創收,促進農業生產的作用。 這一籃子又大又甜的枇杷,就是農民田間學校的教學成果。 作者:杜樹海 薛長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