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三降四贏”拓新路——中種公司扎根西北惠農增效紀實 |
時間:2013-12-03 來源:中種公司 視力保護色: |
“這是我七個月來頭一次邁進工廠的大門。”作為中化集團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甘肅臨澤加工中心的一名“三保”技術員,喬棟連一年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吃住都在一個叫祁連村的地方,加工中心的工廠反而離他很“遙遠”。 “三保”服務站是中種公司十年來為實現“保作物增產、保農民增收、保企業增效”而開展的公益性惠農項目。每年4月制種玉米播種期,技術員們就會奔赴各自駐點,全程跟蹤指導制種農戶的田間管理工作,直到玉米種子進倉。 “三保”服務站只是一個縮影。十幾年間,中種公司不斷在實踐中探索企業增效與惠農富農并舉的發展模式,開拓了一條“以種業帶農村,以企業惠農民”的新路子。 “三保”服務接地氣 5月的西北剛剛轉暖,玉米種苗已經發芽,綠油油的一片。汪大伯拿著刻度尺在隴間走著,時不時彎腰量一量種苗的間距,遇到比較密的苗,就直接把它攏了。“以前我可從不知道種苗還要弄清楚間距問題哩!”汪大伯回憶道,幾年前他種的玉米到結穗時,出現了局部發霉、果穗偏小、籽粒不飽滿的情況。 于是,中種公司“三保”技術員喬棟連來到田里,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沒有合理密植。小喬讓汪大伯每隔10公分種一顆苗,將過密的苗拔掉。盡管汪大伯舍不得拔,但還是照著做了,當年每畝地平均產量就從920斤提高到1190斤。 玉米制種田間管理對時間節點的要求很嚴格。以前每到了關鍵生產時期,技術員都會召集每家每戶開現場指導會。但隨著村里外出務工人員增多,農戶們沒時間來參加指導會,導致田間管理的誤期情況時有發生。 針對這一問題,小喬和同事們建起了“飛信惠農服務平臺”。在覆膜、播種、放苗、間苗、去雜、噴藥、灌溉、去雄、散粉、收購的每一個環節,小喬和同事們都會給農戶發飛信,告知下一個生產環節的注意事項。 “CS13-8制種農戶,您好,近期天氣干燥,土壤濕度下降較快,請在未來2-4天內及時給玉米澆水”,“CS13-3制種農戶,您好,目前父本植株已臨近盛花期,請注意在未來2-3天內做好散粉工作”……在“三保”技術員們的指導之下,農戶們放苗、間苗更加及時,父母本錯期把控更加到位,果穗質量明顯提高。 確保田間管理達標、種子質量達標是“三保”服務站技術員的核心使命。為了杜絕“竄種”情況的發生,他們在制種基地不同品種片區之間設置5-8米隔離區,每人每年都要栽種幾十畝隔離麻子;在去雄的季節,他們每天要在一米多高的玉米地里跑十幾公里,展開“拉網式”巡查;在授粉季節,他們要一天一天記錄花期。正因如此,近年來,中種公司種子的品質穩步提高,果穗篩選、品種分級的難度大大降低,制種的成本也相應降低了不少。 近年來,“三保”服務站隊伍已經覆蓋了中種公司所有的制種基地??粗矍斑@一個個皮膚黝黑的年輕人,很難想象他們大多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昨天,這些可愛的同事還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鉆研著課本上的知識;今天,他們就走到田間地頭,頂著烈日,把自己的所學帶給了農民。 圖為中種公司“三保”技術員為農戶作田間指導。 土地流轉促“三降” 對于煙墩村的黨支部書記郭尚璽來說,每年都要經歷一個“黑色9月”。因為9月是玉米收種的季節,村里3000多畝地趕在一個時間收,加工廠一兩天之內消化不了。由于掰下來的玉米會因水分蒸發而減輕重量,所以大家都搶著進工廠。因此每到9月,村里就必須組織村民排序,分批掰玉米交種;一旦農戶和企業之間出現爭執,郭尚璽還要去調解,有時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 但今年,郭尚璽和村里的干部們輕松了,因為村上的土地流轉給了中種公司,農戶種田實現了“三降”,即勞動負荷降低、生產成本降低、種地風險降低,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種公司將流轉改造的6700畝農田裝備起統一的膜下滴灌和肥水一體化技術,翻地、收割和運輸也都采用了大型機械設備。公司還將農戶返聘回來,成了“產業工人”的農民既有了租金又有了勞動收入。公司還統一組織播種、施肥、去雄、收獲等田間管理工作,實現了規范化管理、規模化經營,效益逐步顯現。 “以前我們自己種,每畝地毛收入2500塊錢左右,除了成本,剩下不到1000塊錢。土地流轉后,每畝地流轉金就能拿到1060塊錢,出去打工能掙錢,在家務農的也可以反租這些地,每畝還能拿到務工費1000多塊錢。而且公司把土地改造了,產量提高了,這可是我們做不到的事情。”郭尚璽如此感慨。 今年種子市場不景氣,又趕上授粉期陰雨連綿,種子單產下降了近20%,很多農戶受損嚴重,很多小企業紛紛倒閉,農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玉米晾在地里。而在煙墩村,情況卻截然相反。由于中種公司提前研判市場調整了品種結構,加強了田間管理,企業自身規避了市場和災害風險,農民也及時足額地獲得了流轉補貼,農民安心度過了一個災年。 圖為中種公司“三保”技術員在指導農戶開展田間管理。 村企結合創“四贏” 早上八點,養殖戶安家大嫂開著新買的轎車出門了。她要送孩子到村里上學,車在平坦的大道上順暢地行駛著。而就在幾年前,祁連村的北灘還是荒無人煙的戈壁。由于缺少進入北灘的公路,養殖場面臨“飼料運不進去,牲畜運不出來”的困境,養殖戶的孩子連上學都成問題。 那時,中種公司正籌劃在祁連北灘建設天然曬場,計劃修筑一條公路連通曬場和主干道。工程即將啟動的時候,公司了解到祁連村養殖戶的困難,主動提出改變原建設線路,將道路延伸到養殖基地,為此額外追加了54萬元的筑路款。 有了這條路,祁連村的養殖基地迅速紅火起來。五年間,先后有13家養殖場在這里落戶,大部分養殖場都已還清了貸款,并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同時,中種公司的曬場經營也得到了養殖戶的大力支持。由于曬場是季節性的,沒有配套的住房和水電設施。每到晾曬季節,附近的養殖戶都會熱情地邀請曬場工作人員住到養殖場里去,并為曬場提供水電便利。目前,祁連村已經成為了中種公司最優質的制種基地。 良好的村企關系也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益。“農民致富得實惠、公司增效穩基地、村容改觀換新風、社會和諧促發展,農戶與企業之間創建的這種互補互利的關系,不僅是雙贏,更推動了新農村和和諧社會建設,這種‘四贏’模式對張掖市種業的長遠發展大有裨益。”張掖市一位多年從事制種研究的農業專家如是說。 得益于農技推廣與規范化管理,中種公司西北制種基地喜獲豐收。 作者:劉璐 張博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