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變遷 |
時間:2008-11-05 來源:集團公司 視力保護色: |
中化興中 應紅楓 我隨父親工作調動離開故鄉舟山市金塘島,至今已整整三十個年頭。前不久,有機會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真切地感受到了那里發生的巨大變化。 回故鄉的路上,沿途的風景透露出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氣息。車窗外掠過的,不再是破舊的棚屋和泥濘的鄉間小路,而是成排的各式漂亮小樓和平坦的水泥大道。微風過處,一片片翻騰的麥浪顯現出豐收在望的景象,目光所及之處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以前就聽說家鄉的一位堂弟承包了當地的一個禽畜養殖場。在沒去之前,我以為養殖場充其量也就是圈養些雞鴨鵝什么的,到時候一賣收錢就是了。令我沒想到的是,到了養殖場看到的場景還真把我嚇了一跳,近千平方米的養殖場被我這個地地道道農民出身的堂弟經營得井井有條,處處體現出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的思路,讓我大開眼界。養殖場有供雞鴨鵝棲息、嬉戲、覓食的池塘和竹林。到了春天,竹林中出產的近百公斤竹筍可供應市場。此外,養殖場中還種植著幾排既美化環境又可當木材賣的水杉,商品豬也飼養在干凈、整齊的平房中。幾乎一年四季,這個養殖場都有賣點。堂弟家的生活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全家住進了漂亮的二層小樓,家用電器一應俱全,與城里的生活比起來一點也不遜色。以前,堂弟一家住的是破舊的平房,屋里也只有兩個老式的箱子和一個被老鼠啃過的柜子。漆面斑駁的飯桌上,一年到頭擺放的是鄉村常備菜——腌豆和咸菜。 在家鄉,像堂弟這樣有頭腦的農民還有很多。看到堂弟一家喜氣洋洋的笑容,在替他們高興的同時,我也不由得想起三十年前家鄉清貧的生活。那時候,我們每個人身上穿的衣服,都是用清一色的卡其布或自織布縫制的,鞋子也是由母親一針一針納出來的布鞋底。每逢下雨天,披一塊蓋秧田用的農膜、或者頂一只麻袋去上學。條件好一點的,也僅僅是在集市上買一塊足夠大的塑料布,請裁縫做成雨衣。雨傘在那時絕對是奢侈品。當時,誰又會想到,三十年后我們能過上住大房子、開汽車、甚至還能出國旅游的幸福生活呢! 故鄉的今昔對比,折射出國家30年來的巨大變化。我想,當我下次再踏上金塘島時,這里一定還會有更讓人驚喜的變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