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之我見 |
時間:2008-07-09 來源:集團公司 視力保護色: |
中種公司 晁逢春 作為一名生產技術人員,我通過學習精益管理思想,參與精益管理實施,一方面提高了對精益思想的認識,另一方面也通過親身實踐,切實感受到了精益管理對企業管理改善、提高效益方面起到的積極促進作用。 精益管理不僅是一種管理工具,更是一種管理思想。精益管理來源于精益生產,但很多企業在實行精益管理時,認為運用了“5S”或者“6S”就是實行了精益管理,機械理解導致在最后實施過程中使精益管理成為一種簡單意義上的“大掃除”運動。 從精益管理的發展過程來看,它是一種系統的管理思想,核心就是緊緊圍繞著“消滅一切浪費”來不斷地完善和發展。精益管理思想從本質上要求生產、管理過程的標準化和順暢化。精益生產的基本要求是“地、物的明朗化”和“人的規范化”,也就是有一個“標準作業”,使生產、管理過程有“標”可循、有“章”可遵,保證生產、管理順利進行。 結合工作實際,在種子的生產過程中,我們最頭疼的是每個技術人員對技術的理解不同,這導致每個階段采取的技術措施不同。比如,對葉片數的理解,有的技術員把不完全葉計算在葉片數里面,有的技術員則不計算,導致在不同葉齡時期采取的技術措施如施肥、打藥時間不盡相同,影響了植株營養的供給和病蟲害的及時防治。實行精益管理以來,我們對每個技術環節、技術標準、技術措施進行了充分討論,達成了共識,并最終形成了一套標準。這樣一來,技術員不用再為技術標準、措施進行爭論,不用再為何時該做什么事情頭疼,保障了整個種子生產的順利進行,而且也提高了制種質量。 對精益管理不斷消除浪費、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的本質,通過親本種子播種的具體工作實踐,我也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以往親本種子播種,不論新種子還是陳種子,都是按習慣的量進行播種。但由于新種子發芽率較高,按既定量播,最后培養出的基本苗往往超過制種大田的實際需要,造成浪費;如果是陳種子,因發芽率低,培養出的基本苗有時又不能滿足制種大田的實際需求,影響制種產量。實施精益管理后,我們在梳理工作流程中發現這是一個很大問題,決定改進。也就是在播種前,通過測定親本種子的發芽率,根據大田需求苗數來確定實際播種量。這樣一來,既避免了種子的浪費,又保證了大田生產的需要。通過精益方法改善以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應該說,如果不是公司推行精益管理,恐怕這樣一個在以前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很難被發現,浪費也就不可能減少和杜絕。 隨著精益管理的推行,一些問題不斷得到改善,這使得顯而易見的改善項目會越來越少,而更深層次需要改進的項目則會越來越難發現,要想實現持續改進,盡可能地消除浪費,還必須培養改善意識和不滿足于現狀的心態。因為只有時刻想著消滅浪費,時刻想著持續改進,才能發現更多的改善點,不斷地促進發展,實現精益目標。 因此,在實施精益管理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創造一個不斷發現問題、鼓勵創新的環境。發現問題是實現改進的前提,鼓勵創新才能盡可能發現問題,才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改進的質的飛躍。目前,集團公司上上下下都在努力創造一個不斷發現問題、鼓勵創新的環境,這在客觀上為推行精益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保證了精益管理的持續進行。 精益管理的確是一個先進的思想,不但對工作,其實對我們每個人改善和提高自我,也都是有益的。特別是在工作過程中,如果每個員工都能時刻想著哪里還不夠精益,哪里還存在浪費,哪里還不夠高效,時刻繃緊這樣的弦,不斷發現問題,改善工作,我們就一定能不斷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謀劃美好職業未來,并在建設精益企業征程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作出應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