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凱晨之外,在中化以內——中化人的援邊故事 |
時間:2017-11-17 來源:能源事業部 視力保護色: |
人在職場,公司和個人的協調發展是我們每個人的職業追求。但在中化,還有這樣一批人,他們背負著公司的使命,從舒適的辦公室走到條件艱苦的邊塞,揮灑自己的滿腔熱血,為邊疆的發展帶去希望。今天,我們來聽聽跨越十年的中化援邊故事。 以“輸血”為始,以“造血”為繼 李克宇,1994年加入中化,目前擔任中化石油銷售有限公司綜合部副總經理。2002年至2004年在西藏崗巴縣參加對口支援工作。曾任崗巴縣委副書記、日喀則地委副秘書長,分管宣傳和縣志辦工作。 王強,2011年4月加入中化,目前擔任中化石油銷售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黨群工作部)副總經理。2013年至2016年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任工委委員、行委副主任,分管國土林業環保、經濟和城建工作。 2002年,李克宇和同事作為央企第一批援藏干部到達西藏崗巴縣開展對口支援工作。他們是中化集團派去的“先遣兵”,是摸著石頭過河的一批人。 2013年,隨著集團公司援邊工作的不斷提升,王強來到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擔任行委,一待就是三年多。 十幾年來,中化人一直將援邊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堅持不懈地努力著。從西藏到青海,從教育到醫療,從基建到產業鏈扶貧……中化人一步一個腳印地將援邊工作扎實做好。 教育謀長遠——從購買書本文具到設立“中化獎學金” 援學 2002年的西藏崗巴縣,通訊和交通還都剛剛起步,當地各方面工作均急需提升,因此援邊的同事們將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當地的基礎工作中。 2013年,隨著信息化迅速發展,王強到青海后,首先關注的就是當地貧困地區學齡兒童的教育問題。2014年下半年,集團工會、團委啟動了“助學圓夢”手拉手結對子幫扶活動。受一些同事委托,王強和同事們到結對子的孩子家里進行家訪,把大家寄來的學習用品、衣物送給孩子們。 在家訪的過程中,這些孩子家庭條件雖然困難,但身上那種自強不息、勤奮上進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援邊的同事們。大家開始向長遠謀劃,組織開展了大量影響深遠的項目。其中就包括選派優秀教師、學生到內地參加培訓交流、參加高等學府組織的夏令營等“走出去、引進來”項目。此外,援邊同事們還推動了當地與天津北辰教育局等優質資源簽訂幫扶協議等項目,切實幫助提升當地的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從2013年開始,中化設立“中化獎學金”,支持更多西部孩子繼續求學。 發展教育,我們致力于長遠規劃,將提升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教學方式作為關鍵點。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 扶貧可持續——從基礎建設到產業扶貧 李克宇回憶在崗巴縣的兩年時間,不斷走訪、摸索,“我們做的更多工作,是作為第一批援藏的中化人,探索在當地的援邊模式,為后來人打下基礎。”為幫助提升當地的基礎建設水平,中化人在崗巴縣修建了五座衛生所,幫助了他們緩解看病難問題;同時修建了簡易橋梁,方便當地人民交通。 2013年,王強雖未到崗巴,去了大柴旦,但前輩的經驗帶給了他很多啟示。在提升基礎建設水平的同時,加快可持續化發展成了中化十年后援邊工作的重點。面對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特點,王強和同事們詳細了解牧民的需求,系統協調內外部資源幫助牧民爭取外部學習的機會。此外,他們協調州農牧專項幫扶資金,建設屠宰加工廠,拓寬經營思路和銷售渠道,鼓勵當地幾十家牧民成立合作社,利用當地牧場打造“柴旦”高原綠色有機品牌,做大做強牛、羊養殖業務,不用再以“散養”的方式去養牛羊,逐步影響帶動周邊畜牧業發展。 有了這個雛形,王強鼓勵牧民繼續完善一體化經營模式,實現產業化脫貧。后來,通過協調政府相關部門提供資金和土地支持,牧民們又在當地開了一家集屠宰、加工、包裝等一體的工廠,形成了小規模的一體化經營。而發展起來的牧民也把自己部分盈利返給村里,改善村子的生活環境,并主動承擔了村子老人們的醫療、養老保險繳納。 脫貧致富,我們致力于幫助當地打造產業鏈經濟,使牧民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 醫療授以漁——從嚴防病毒肆虐到改善當地醫療水平 2003年,非典病毒肆虐。當時的崗巴縣,乃至整個西藏的衛生醫療系統都是相當脆弱的。如果非典病毒一旦在西藏傳播開來,那后果真的不可設想。當時,李克宇帶領當地工作人員,宣傳衛生常識、做消毒、做防護……李克宇卻說:“我一直沒覺得有什么特別。中化人都是這樣,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就要把事情做到最好。” 2013年,王強和同事們在前任援藏干部工作的基礎上,一方面注重提升醫療硬件設施,另一方面也著手改善當地醫療水平。在大柴旦,中化人修建了社會福利中心和殘疾人托管中心,幫助推動當地老年福利事業發展和提升殘疾人醫療服務水平。此外,援邊同事為行委人民醫院購置了先進的X光機并爭取醫療人員參加培訓、交流的機會,幫助大柴旦地區提升醫務人員的業務能力。 改善醫療水平,我們致力于為當地提供最先進的醫療設備,更致力于提升醫療衛生軟實力。 以吃苦為之 以拼搏為鄰 援邊過程,往往要面臨惡劣的環境和艱苦的條件。但一批批中化人無懼困難,來到西藏、青海,用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實干精神譜寫了中化人在當地的一曲曲贊歌。 李克宇在回憶援邊的經歷時說:“崗巴縣海拔4770多米,自然條件惡劣,環境封閉。當時縣里還沒有通自來水,飲水都是很大的問題。而且在高海拔地區,無論做什么,對身體都是不小的挑戰。但作為先遣兵,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援邊機制和工作方法,所以到村里調研、走訪,了解百姓們需求是常態,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個‘打地基’的過程雖然艱難,但是為了后來的同事能更快些上手,所有付出都值得。” 十一年后,中化的援邊工作越做越廣,越做越深。王強出發援邊時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提升當地軟實力。同樣,為了調研,王強和同事經常跑項目。在青藏高原,跑項目就意味著去“戈壁荒嶺”,幾天要待在野外“無人區”。而青藏高原的紫外線照射強度高,適應起來也是不小的挑戰。他卻說:“我們常年工作生活于此的干部群眾才是最可敬的!面對長期在高海拔地區生活可能落下的病根,大家誰也沒有退縮,沒有保留。這種為祖國建設的赤誠之心,無數次地打動了我。” 隨著時間推移,中化人對于援邊的思路更加成熟,對于怎樣做好援邊工作有了深刻的認識。摸民情、解民憂、惠民生,中化人在駐地一點一滴積累,用實干得民心。“中化人采用的是很低調的援邊方式。我們援建的項目基本只會在恰當的位置掛一塊牌子,寫著項目和公司的名稱。而不是大張旗鼓的寫上‘XX援建’的字樣。但是我們的工作,是實實在在讓當地百姓受益的。所以無論在哪里,中化人都能得到當地老百姓的認可。”王強如是說。 當高原遇到走心的中化人 當有人問起“你們為什么會選擇去援邊,要知道環境很惡劣啊。”,這時李克宇和王強都不約而同而又堅定地說:“我就想為國家、人民實實在在地做些事情。” 中化人身上最明顯的一點特質就是“實干”。就像大家在援邊工作中感受到的一樣,認認真真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因為有著這樣的實干精神,中化人才能不懼環境險惡,才能一心一意的干實事,才能讓中化人的實干精神影響更多的人。 中化人更有“再難也要拼”的信念。愿意主動尋求挑戰,并享受其中。在面對挑戰時無所畏懼,只要是中化人決定做的事,一定要做的最好,最扎實! 中化人一直秉承著做人做事的企業文化。正是這種文化使得中化人擁有更加包容、和諧的組織氛圍。在這種良好的組織氛圍下,中化人才能充分發揮團隊的優勢面對市場和行業的種種挑戰,挖掘新的利潤增長點,同時實現我們作為中央企業的價值。 作為中央企業,我們在承擔國家經濟發展重任的同時,也需要持續踐行作為央企的責任。 在做人做事的企業精神指引下,一批批中化人不畏艱難,在城市、在邊疆貢獻自己的事業熱忱,為企業發展、為國家建設貢獻源源不斷的中化力量! 作者:中化集團能源事業部/史小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