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熙的流金歲月——記外貿信托副總經理李銀熙 |
時間:2016-02-28 來源:中化集團 視力保護色: |
透過凱晨6樓的玻璃窗,明媚的陽光灑在辦公室內的綠蘿上,使人忘記了窗外料峭的寒意,彷佛回到多年前那個春天。 那是1992年4月的一天,李銀熙第一次邁進外貿信托的大門,當時的她想不到自己會在這家公司一待就是23年。23載寒來暑往,光陰消磨了風華,卻帶來成熟的魅力;23年冬去春來,風塵暗淡了容顏,卻將智慧浸潤心靈。 外貿信托總經理徐衛暉這樣評價:“銀熙是公司的‘八朝元老’,在這個淘汰率很高的行業,這份經歷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她這個人,積極向上、善于學習、堅韌不拔、顧全大局,戰略執行和團隊領導能力都是出類拔萃的。”2015年,李銀熙分管的金融市場總部實現信托收入4.78億元、證券信托事業部實現信托收入4億元,再創歷史新高,為公司利潤作出重要貢獻。 精耕細作厚積薄發 春發其華,秋收其實。在收獲累累業績的背后,是李銀熙辛勤耕耘的身影。 外貿信托并不是她的第一份工作。1985年,從吉林大學經濟系畢業后,李銀熙先后在人民銀行和一家金融租賃公司任職。來到外貿信托,她的第一個崗位是綜合計劃部統計分析員,沒多久就被調到金融部做人民幣資金存貸款和同業資金拆借業務。 回憶起信托職業生涯的頭十年,李銀熙告訴記者,雖懷抱滿腔熱情,在混亂動蕩的行業背景下,也只能默默蓄力,難有大作為。2001年是我國信托行業發展的分水嶺,在此之前的混業經營時代,信托行業野蠻生長,曾遭遇五次整頓。 正因經歷過那段特殊的日子,李銀熙特別珍惜2001年以后的機遇。隨著“一法兩規”的出臺,信托行業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業經營,近千家信托公司推倒重來,壓縮到最初的58家。在集團公司的全力支持下,外貿信托重新注冊登記,回歸本原業務,并委派李銀熙負責籌備理財服務中心(現在財富中心的初級階段),從而為公司開展產品直銷、客戶服務和銀信合作的信托業務打下了基礎。 十年磨一劍,李銀熙迎來了她亮劍的時刻,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2003年1月,理財服務中心正式成立,除了手下僅有的兩個兵,沒有客戶、沒有渠道、沒有自有資金支持,產品發行要做到一分不能多一分不能少,否則就是發行失敗。困難還不止這些,市場對信托產品不了解,對信托公司還有存疑…… 自古華山一條道,只能一個渠道一個渠道上門,一個客戶一個客戶講解。李銀熙,這個朝鮮族女性,性格溫和而堅韌。“我們都叫她李姐,她是個很nice的人,從不呵斥部下。”證券信托事業部總經理衛濛濛說,“對客戶更是如此。一次,我跟她去一家銀行談合作,對方是個普通職員且態度倨傲。我們等了兩個小時才見面。盡管如此,已是公司高管的李姐,并沒有任何不快。” 正是依靠人盯人、蹲現場的方法,李銀熙和她的團隊逐漸打開了產品發行通道,積累了高凈值客戶群,儲備了銀信合作的戰略客戶資源,而隊伍本身也得到了磨練。 也正是憑借這種堅韌,李銀熙和團隊從發行單只幾百萬規模開始,到發行單只上億規模的產品,一次次成功,一次次突破。2005年6月9日,她們成功發行了凱晨世貿中心6.9億元貸款項目的信托產品,在北京金融業引起轟動。一位外貿信托的老員工至今記憶猶新:“這一大單之所以順利發行,與招商銀行的支持密不可分。可結果招行反過來感謝外貿信托,說是通過這一單的發行讓他們認識到了自己巨大的發行潛力”。成功實現與招行這個戰略合作伙伴達成合作的,正是李銀熙和她的團隊。目前,雙方戰略合作更加緊密、全面和深入,包括“公募一哥”王亞偉等知名私募投資機構都成為外貿信托與招商銀行合作的證券信托產品的投資顧問。 搶抓機遇開辟藍海 2009年,升任外貿信托總經理助理的李銀熙兼任金融產品總部總經理。當時,總部下設四個部門,業務存在一定交叉重疊。有著豐富經驗的李銀熙依托與招行的合作基礎,將產品一部定位于全方位服務戰略客戶招商銀行的大客戶部,將產品二部與三部整合,定位于全方位服務光大銀行和其他重點銀行業務需求的業務部門,同時力推證券投資信托業務專業化。調整后的金融產品總部及時抓住經濟上升周期理財市場和信托行業發展的機遇,開拓創新,連續多年成為公司的創利大戶。 2011年,信托公司參與股指期貨投資業務指引落地。由于外貿信托儲備了一支專業團隊,只用了近半年時間就順利通過監管機構的答辯和現場驗收,成為全國第二家、北京第一家取得該項業務資格的信托公司。之后,外貿信托在股指期貨業務中一舉占得先機,成為信托行業市場份額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信托公司,得到了客戶和合作伙伴的認可和贊譽,為證券業務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管理基礎。 雖然開局得力,但公司內部對事物管理類信托的服務模式和發展趨勢仍然存在爭議。“處大事貴乎明而能斷,臨大勢貴在順而有為。”2013年1月,徐衛暉總經理到任后,將證券信托作為戰略業務重點培養,加大人力和IT投入并于2014年將證券產品部獨立為證券信托事業部。 受益于證券投資信托專業化和公司戰略的強有力支持,以陽光私募受托清算服務為核心的證券信托業務穿越牛熊,以每年平均50%的高速增長,且不占用公司自有資金,不依賴剛性兌付,這種商業模式在李銀熙眼中,恰是一片真正的藍海。 很快,A股市場就迎來了一波氣勢恢宏的上漲和驚心動魄的下跌。 “李姐,XX證券又出幺蛾子了!”衛濛濛十萬火急地闖進李銀熙辦公室,“他們要斷專線!”“別著急,坐下喝口水慢慢說。”李銀熙不疾不徐。這是去年8月份股災期間的一幕。 “這是我入司23年以來最大的挑戰。”李銀熙坦言。上半年,股市火爆,業務量成倍增長,一人要干三人活。下半年,股災突襲,非常態的管理壓力、政策多變壓力、客戶安撫壓力、合作機構溝通壓力、員工隊伍穩定壓力排山倒海而至,李銀熙和團隊面臨高強度的危機攻關和全方位的壓力測試。趕項目、趕估值、趕申贖、監測市場風險、溝通預警平倉方案、配合各方機構檢查和應對突發事件,李銀熙一刻也不敢松懈。“當聽到客戶因平倉預警電話嚎啕大哭時,當收到券商通知要掐斷專線時,當知道明天監管機構要現場檢查時,可能同時還有某位員工的辭職信,其實我的內心也處在崩潰邊緣,但大伙都看著,必須穩住。”李銀熙坦言。 “無論順境逆境,她總是精神飽滿,走路很快,手下的人受她影響,語速也比別人快上幾分。”徐衛暉眼里的李銀熙充滿了正能量,“股災期間,光是迎接監管機構檢查,就經歷了八九輪,在這么困難的時候,銀熙的表現可謂堅韌不拔。” “在如此慘烈的市場環境下,最終沒有給公司造成損失和影響,而且我們的系統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夯實和提升。”李銀熙總結到。 老驥伏櫪傳承有序 “我喜歡有才華又勤奮的年輕人,有機會就帶著,手把手地教。”在外貿信托 ,李銀熙愛才惜才、善于帶團隊是出了名的。 以衛濛濛為例,通過校招進入公司理財中心,李銀熙發現她在證券方面有天賦,就有意識地提供這方面業務機會。經過近10年的培養,如今,三十出頭的衛濛濛已成為公司證券信托方面的領軍人物。 2011年,作為股指期貨專業人才,張堅加入外貿信托后發現,實際的工作內容和預期相去甚遠,一度迷茫彷徨,“李總多次找我談心,講明公司的戰略規劃,指出我個人成長的空間,她是一個和藹忠厚、沒有私利的人,對她的話,我很信服。”找到奮斗方向的張堅,結合豐富的從業經驗,很快成長起來,目前他是證券信托事業部副總經理兼投資部經理。 財富管理中心副總經理兼任家族財富管理部經理朱閔銘2012年初從職能部門調到金融市場總部時,曾經猶豫徘徊,但經過3年努力,在創新業務方面不斷取得突破,并找到了自己特別鐘愛的事業。“家族信托這種創新業務,當期沒有盈利,但李總很關心,她經常過問并且鼓勵我,多次參加我們和客戶、合作伙伴的溝通交流活動,這給了我巨大的信心,我用了10個月就把這項業務研發出來了。”如今,信托公司紛紛轉型家族信托業務,而外貿信托在這一領域已雄踞榜首。 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在她帶領的團隊中,來自校園招聘的學生里成長為外貿信托公司級領導和事業部級領導的已有數名,成長為部門級負責人的不計其數。2016年李銀熙又將兼職7年的金融市場總部總經理的擔子交到了培養多年的王曉麗手中,使年輕有才華和拼搏精神的新生力量挑起了戰略深化細化階段同業金融板塊戰略實施的重擔。 于無聲處聽驚雷,于無色處見繁花。李銀熙并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她的可貴之處在于:23年如一日,任勞任怨、務實工作,跟隨公司成長、發展;23年如一日,砥礪前行、披荊斬棘,推動業務拓展、升級。李銀熙把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了中化,奉獻給了外貿信托,同時也把堅定落實公司戰略、長期保持高度敬業的職業精神融入了公司文化。 作者 胡啟林
|